【交叉点道】有钱就任性:苏联从温和改革走向激进扩张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超
2016-09-09 20:13:46
【视频】苏联从温和改革走向激进扩张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美苏再次迎来缓和契机。
美国深陷泥潭 苏联新官上任
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
与赫鲁晓夫的莽撞不同,勃列日涅夫稳重谨慎。
此时,美国恰好深陷越战泥潭,而日本和德国两大经济巨人的腾飞又大大动摇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1969年,尼克松上台,美国改变战略,军费开支大幅削减,并开始从越南撤军。
尼克松
要想甩掉越战的包袱,美国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中国和苏联打交道。所以,在美苏关系缓和的同时,中美关系也开始解冻。
中美关系解冻
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之后,美国认为,同中国改善关系的时机已到。
1971年4月,中国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上演了著名的"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
乒乓外交
紧接着,在1971年7月,尽管中美两国还处于敌对状态,但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绕道巴基斯坦秘密访华,就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国领导人交换了意见,并为之后的尼克松访华探路,准备条件。
次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基辛格访华
尼克松访华
美苏关系迎来缓和
中美关系解冻,美苏关系也迎来新一轮的缓和。
众所周知,二战之后,苏联一直渴望西方能够承认自己在欧洲的政治疆界,也就是包括东欧在内的政治势力范围,1975年,西方终于把这颗糖放进了苏联的嘴里。
当年,双方签订了《赫尔辛基协议》,第一条就是对二战以来的政治疆界加以承认。
赫尔辛基协议
不过,当时的苏联不自知的是,协议中提到的要在东西方之间展开人文交流,却是一剂毒药。
由于苏联同欧洲近在咫尺,民间的交流一经展开,西方的各种思想就涌向相对封闭的苏联,为日后苏联的危机埋下伏笔。
勃列日涅夫力推市场化改革
这一轮美苏的缓和,除了美国给足了苏联甜头之外,苏联自身对改革的憧憬也是一大原因。
和赫鲁晓夫刚上台时推动改革类似,勃列日涅夫新官上任也是大刀阔斧。不过,不同于赫鲁晓夫的盲打莽撞,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更有规划,尤其是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当时堪称妙笔。
不过,这一改革仍旧有始无终,究其原因,还是改变来的太快,人民接受不了。(此处冯老师有故事,请戳视频观看)另外,东欧的离心倾向再次逼得苏联不得不收紧政策。
苏联松动 东欧再次爆发风波
和50年代相似,苏联的变革再次点燃了东欧的希望之火。不过,东欧的步子总是迈得比苏联更大、更快。
在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大力改革,不仅限于经济,还包括政治。政治多元化,甚至是脱离华约的呼声让苏联大为光火。于是,匈牙利的悲剧再次重演。
杜布切克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上演了“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
人们在街上用血肉之躯抵挡苏联坦克的钢铁装甲。
苏联全球出击 美苏再次对抗
在内外因素的夹击下,苏联的改革再次无疾而终,但这时,美苏的关系并没有受到影响,1975年《赫尔辛基协议》的签署就是证明。
但到了70年代下半期,竞争和对抗再次成为主旋律。
原因无外乎两个:1,新油田的发现让苏联大发资源财;2,欧洲贷款大量涌入。
这两大因素让苏联的家底大为殷实,军工业也随之复苏,军备竞赛不可避免地再次到来。
这时,咄咄逼人的角色换成由苏联来扮演。这一时期的苏联,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海军全球演习,并在1979年出兵阿富汗。
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是苏攻美守的顶点,也是苏联走向衰落的起点。
(编辑:余寒静)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