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墙上的一道光”50年后风靡全球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十三妹 陈瑞

2017-02-17 10:08



1967年,他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展览。“那只是墙上的一道光而已。”人们当时这么说道。
  

五十年后,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了超过160场个展。
  

1977年,他买下了一座死火山。成吨成吨的泥土运向火山,一条条隧道在火山中被开凿,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最终打造一个可以用肉眼观测的天文台。
  

四十年后,死火山变成天文台的计划还在进行中,这一巨大工程堪比圣教堂。
  

2017年,他为了这个无比庞大的工程,遭遇事故,身体抱恙,无法出席龙美术馆举办的自己在中国的首个大型回顾展。

     

如果之前你并不了解他,看了他的作品之后,你势必会记住他的名字—— 詹姆斯·特瑞尔。    如果你对当代艺术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看得懂还是看不懂”的争论中,那么看了詹姆斯·特瑞尔的作品,你会觉得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甚至有些愚蠢。
  

詹姆斯·特瑞尔的作品似乎很难用语言或者摄影技术去描述、表现,但简而言之就是“光与空间”——让光成为作品的主角,光在梦幻般的色彩中仿佛有了魔法。观众对于他的作品,不只是欣赏或者参与——“投入”还远远不够,“摸索”或许更为准确。观众在光的摸索与陶醉中,模糊了三维和二维的界限。

  

和世界上许多炙手可热的明星艺术家相比,詹姆斯·特瑞尔更为特殊。除了令世人叫绝的作品、能买下火山改造的多金之外,被一再提及的是他所在的“贵格会”,这一基督教教派使这位艺术家在外人看来更具神秘性——毕竟,很少有艺术家会被提及他的宗教信仰。而“贵格会”所强调的反对暴力、个人反思恰恰对于詹姆斯·特瑞尔的创作影响深远。自1986年以来,他在全球进行了89起“Skyspaces”的创作,这其中就包括北京的智珠寺。“Skyspaces”中的很多场地就是为了贵格会教友集会而创作的。这些利用自然光与空间创作的户外作品已经成为一些城市中的旅游景点。
    

“是我们赋予了天空一种色彩。当我们抬头望天的时候,光知道我们在看它。”远离喧嚣,进行一次身心与自然的对望,是“Skyspaces”的意义所在,也被认为是詹姆斯·特瑞尔最棒的作品。




不是每一个人能有机会在城市的一角看到“Skyspaces”,而走进展馆看一次詹姆斯·特瑞尔的作品也没那么简单。因为每一次展览都需要动用大量复杂的人力与物力资源,“比如要重新建造场地、安装精密的灯光设备,甚至需要把窗户全部封死、构建曲折迂回的通道,展厅的墙面也需要达到美国宇航局的标准才可以呈现最理想的效果……”
  

为此,龙美术馆为了举办这次回顾展,不惜闭馆一个多月。当你走进《全域装置》,或许已经将空间扁平化的色域已经很难让你察觉这里就是龙美术馆一楼展厅那个高挑而开阔的中心位置。

  

“摸索”是对詹姆斯·特瑞尔作品的最大体验。在完全黑暗的通道中靠紧贴墙壁进出,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摸索,而每一步对于前方的未知,对于色域变化的等待,则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摸索。“摸索”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只可惜作品前排起的长队告诉我们这只能流于拗造型拍照片的“到此一游”。集合式的回顾展,令人叹为观止的同时,无法完成整个“摸索”的过程,其实也让作品缺失了完整性。
  

如果你愿意花120元去看一场真正的李安的120帧电影《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或许你也会愿意花200元去感受一下詹姆斯·特瑞尔的“光与空间”。为什么最后要打这样的比方,因为对于目前的展览票价来说,这真的不便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十三妹 陈瑞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