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视频|《回望》:向过去要未来的答案

看书

看看新闻Knews作者 何婕

2017-03-26 09:11

视频|看书《回望》:向过去要未来的答案

“记忆与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须,那么鲜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们在静然生发的同时,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



这部作品是金宇澄先生的家史,也不仅是家史。

书中有大量的日记以及书信,正是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过去”并不抽象、口口相传、不可考,而是有具体时间、人物、地点,有具体依托。

他的父亲在上海“沦陷”期间是中共地下情报人员,因为别处的组织信息暴露,上海的情报系统也受影响,父亲因此进了日占时期的监狱,监狱生活自然极其悲惨,审讯、拷问,概莫能外。在多年后,在特殊年代里,因为案件的牵连,他又被隔离、审查。虽然也有过平稳踏实的日子,但青春热血,半生坎坷,对个人及家庭的影响,可想而知。

金先生在书里说,2013年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就不大愿意出门,去任何地方都会想起对方,因而情绪很差。他的父母感情甚笃,经历风雨,乃是彼此最强的精神依靠,“陪她翻看老相册,旧影纷繁,总牵起绵绵无尽的话头”。也正因为如此,金先生鼓励母亲以照片为序,记下曾经的时光,也就有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




在每个历史阶段里,个人命运无法自握,身体上的折磨已很难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尤甚。这种经历改变人的精神、情绪,对家庭氛围也有影响。作为家庭的一部分,“我”对个人、对群体、对历史的认知又会如何?

金宇澄先生原名金舒舒,他母亲在日记里写,“与生芒芒的强烈痛苦比较,天差地别,舒舒服服,是老天眷顾我”,因为这个原因,得名舒舒。舒舒两岁多的时候,母亲被通知,父亲去北京出差了,差一出就是一年半(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在上海的一个看守所隔离审查,而让母亲觉察出端倪的,是父亲来信里提及的一声惊雷,因为雷声太过特别,母亲清楚地记得在父亲提到的那一天,上海打过一个极响的惊雷),父母二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留下了那段时间的许多生活片段。母亲一人带着3个孩子,日子极其艰难,但信里说的多是家事,比如说到舒舒越长越壮,说到他喜欢看书、不喜欢玩具,说到他喜欢问很多问题……这大约是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里难得的温情回忆。



虽然50中期年代经历了一番审查,但后来父亲仍然回到正常生活,只是到了1960年代,新一波的运动开始,父亲依然不能幸免,在这个阶段,金宇澄先生的父亲更长的时间都是在扫厕所、写检查之中度过,人生最好的年华就此浪费,想来也是极为无言。


书中有许多金宇澄先生父母的照片,两人相遇时正值青春,风华正茂,每人的表情都是那么清朗。这不仅是好容貌使然,更因有内里的愉悦与期待。书中第一张照片是金先生父母在太湖边的留影,彼时两人相遇相恋,父亲是记者,母亲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两人眺望湖面,也是在眺望无尽的未来;书里的最后一张照片是金先生母亲,她在朝后看着什么,照片摄于2016年89岁时,照片上只有她一个人,却不知那一个回望,能不能穿透岁月的尘雾。


对于几十年间那么多的转折与事件,金宇澄并不是没有疑问,他向父亲、母亲都问过许多为什么,只是很难要到答案,即便要到答案,也不易理解——许多历史细节风化地异常快,如果不去回望、不去记录,人们甫一开口,可能就已消散。“记忆与印象,普通或不普通的根须,那么鲜亮,也那么含糊而羸弱,它们在静然生发的同时,迅速脱落与枯萎,随风消失,在这一点上说,如果我们回望,留取样本,是有意义的。”


然而作者的回望,似乎故意保持了一点距离,仿佛视角出自一个普通的讲述者,亲历的痛苦被一笔带过,没有让人沉浸其中的企图,只是,冷静更有力量。

(看看新闻Knews作者:何婕 编辑:沈佩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