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视频 | 40年·瞬间2:以前人们总叫它"深川"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袁光曦 夏鑫

2018-10-12 08:00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在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里,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40年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位于我国南方边陲的小渔村,许多人还会把"深圳"错读成"深川"。直到1980年8月建立经济特区,深圳一下子冲在了时代的最前锋: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等等,深圳创出约一千个"中国第一"。



而初期为特区保驾护航的,是一条地理分界线,俗称深圳"二线",它的正式名称叫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因为最开始,深圳经济特区只是深圳全市的一部分。有了"二线"之后,人们习惯把经济特区称为"关内"。




照片里的这个瞬间,就是当时建设这条线时的情形,这条线的建成,方便了特区外引内联,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便于在特区内实施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保证改革开放政策在特区内的顺利实施。而伴随着特区的发展,它的命运和使命也随之变化。



1982年6月批准建设,1985年建成。这条长达84.6公里的分界线,由武警边防部队驻守。它与深圳和香港的边境线"一线"相呼应,进入特区的内地居民,必须持边境通行证,香港居民进入深圳特区,手续得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原材料、生产设备和生活日用品可获得减免进口税。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关内关外心理隔阂、妨碍城市一体化等,都成了撤销"二线"的理由。



201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二线"分隔特区内外的职能成为历史。2015年6月,深圳"二线"综合改善工程正式启动,检查站被拆除。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请示》的批复,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这意味着自深圳特区扩至全市、二线关查验设施拆除之后,深圳原特区内外不再有物理阻隔。

可以说,深圳"二线"的设立,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而它的撤销,则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表现。从设立到撤销,深圳"二线"见证了深圳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现在"三天一制度"的前海创新,接下来将迈向粤港澳的深度融合。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蛇口炸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带来了深圳的腾飞。以港口先行、产业园区跟进、最后配套城市新区开发,从而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这成为了"蛇口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与蛇口仅一山之隔的前海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桥头堡"。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照片


2015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去年前海每平方公里注册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截至今年3月,前海蛇口片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数358项,平均3天左右就推出一项。

从蛇口到前海,两个"特区中的特区"接续奋斗的故事,更是深圳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接下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也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机遇,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推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


       
去年7月1号,《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提出要把湾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未来深圳将加快建设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深港科技创新新平台;并且继续深化港澳青年来深创新创业,着力打造深港青年交流合作的示范性平台;此外还要着力加强深港教育、医疗领域的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尽早实现发展目标。

40年砥砺奋进,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拥有2000万人的现代化国际都市,GDP猛增1.1万倍,常住人口增加近40倍,如今它又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走上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袁光曦 夏鑫 图像编辑:刘蕾 视频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