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浦东医院蹲点日记⑪:核酸检测全阴性 解封可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应冠文 孔权

2020-12-04 10:00

12月3日,多云。


核酸检测第五轮,全员全院均为阴性!


在12月3日中午的例会上,浦东医院正式汇报了这则“喜讯”。解封就在眼前,可回眸十多天的驻点,回望自己在医院宿舍里的“临时小窝”,未曾想过是这般不舍。


我们的宿舍在科研楼5楼,从急诊大厅绕过来要走挺长一段路。我的这间小屋子,在走廊尽头,是一间资料室,里面临时放了一张“病床”。被褥是淡淡的蓝天白云,枕头上写着“上海市浦东医院”,墙壁是白色的,房间小小的。每天早上,都会有阿姨过来问一下是不是要热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走廊里大家进出门的声音。



我的房间很乱,两张桌子上“摊着”两台电脑,一个双肩包,几盒泡面,几瓶矿泉水,还有临走时父母特意买的力保健和泡腾片。我今天才注意到,当时给我们准备的台灯,我还没用上,因为这里几乎每个房间都是通宵达旦,开着大灯,不怎么需要台灯。什么都很好,除了地是米白色的瓷砖,这让我,终于认清自己脱发严重的事实。每次一吹头,脚下缠着一堆发,再也没资格笑别人头秃了。


和我们对接的是浦东医院宣传科的工作人员,三个姑娘,都一个人能干三个人的活。除了帮我们联系院内的拍摄采访,还要帮医院一起完成SOP,手上还总带着相机到处留下点视频、照片材料。有时候顾着拍照,不小心跑到我们的摄像机前面,摄像孔老师会换个机位:“你怎么比我们还认真”,然后拍完了一起哈哈大笑。医院里被投喂了物资,她们总想着法子给我们塞点,“这个是砂糖橘,快点拿上去。”“这个是很好吃的麻花,你都没吃早饭,拿着吃了吧”,往我兜里塞一包。很多医务工作者都说着地道的南汇话,我一开始还有点懵,现在也能听懂些了。


2楼茶水间是我的最爱,因为那里有台咖啡机和热水机。我每次在那里等咖啡的时候,总能遇见一些“熟人”,专家组成员,来自华山医院的徐斌老师就是其中之一,看着我往咖啡里加奶加糖,他会摇摇头说,“你这样多不好呀,又吃甜的,又是奶,这种苦点的咖啡不是挺好”。院感科冯主任看到,会“吐槽”一句说,“你这是又给自己续命来了?”然后自己匆忙洗个梨,三口并两口的吃掉。在这个茶水间里,我们都是“打工人”最真实的一面。



外面的公共区域有些沙发,等采访的时候,我和摄像孔老师就会坐在那。他有时累了就会在那坐着睡着。经过的医务人员看见了,都会笑眯眯得说一句,“辛苦了哦。”“你们陪我们到现在啊?住了几天啦?”那些写着几零几的办公室,仿佛已经不是办公室,是一幢楼里的邻居,我们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并在这里滋生出难得的友情和义气。休息的时候,我们会装模作样点开外卖app,然后看着外面的奶茶,炸鸡,火锅……


彼此鼓励一句:“马上可以吃到了!”


“这家店超好吃,解封了以后可以在那里聚餐!”


“哇,什么都好想吃,平时怎么没胃口那么好。”


回忆起这些,都觉得前阵子望梅止渴的样子又真实又可爱。“我感觉这几天给我最深刻的教育,是人真的不能干坏事,不然自由都没有了。”我每次路过西大门的木栅栏,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想太多,你现在至少可以干活!”孔老师翻了个白眼,把话筒塞过来,一句话就堵了我的嘴。



临近解封,怎么放行,方案调整了一次又一次,院方和专家组的脚印遍布了整个院区,吃完饭就下去看一看,走一走,有时候快的我都跟不上。大院里有多少车,主干道上怎么通行,私家车多了怎么办,病人出院如何保证上车距离最短,最安全,外面天冷了,天黑了,肚子饿了又该怎么办。他们考虑的很多,就是想给病人和家属一份最满意的答卷,想给浦东医院的闭环管理画上平稳有序的句号。


下午,医院已经给部分病区准备出院的病人做“上门式”结账,本来要到一楼大厅办理入出院的窗口关停,财务老师和病区护士组成班子,在病区里给要出院的病人办理出院手续,每个病人都有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医保卡,费用清单,告知书等等,病人在护士叫号后,只要拿着押金单,在病区里就能办理掉出院。对清单有疑问的,还有主治医生和护士来做解释,可以说给到病人最大程度的快捷与方便。




对于即将到来的解封,我有期待,但更多的是不舍,说来我自己也不相信,竟然能对一个医院产生了不舍的情怀。寻思一下,或许某种程度上,我更是不舍这里发生的故事,不舍这里陪伴多日的“战友”,不舍这个不大但温暖的宿舍,不舍彻夜奋战在一线的所有人。记得刚入驻后第二天,遇见余波院长,他朝我远远的就打招呼“你睡得着吗?住着习惯吗?”“好的很!”我回答他。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十几天的隔离,“好的很”几乎是说给自己听的鼓励。但现在,“好的很”是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我在这里很好。出了隔离,我希望自己也会是个更好的人,因为在院里,总有人带着我们往前走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影子伴随着阳光,拖的好长好长,这些影子,某些时刻温暖过我,某些时刻鼓舞过我,而我,不能辜负这些人和故事曾带给过我的极大震撼,教会过我生而温暖的意义。




写下这些,也是想日后更清晰的回忆起这里,清冷的大院里,却都是滚烫赤忱的生命。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应冠文 摄像:孔权)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