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8″

视频 | 永兴用心温暖“沉默的少数”

快看上海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2-08 01:01

春节将至,社区基层救助工作再度成为社会的关注话题。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去年12月成立了区内首家社区救助顾问工作室——永兴工作室,用心守护辖区内“沉默的少数”。


在永兴工作室,看看新闻Knews记者见到了负责人汪永兴。他从事社会救助相关工作13年,熟悉掌握各类相关救助政策,“永兴”工作室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汪永兴是个“大块头”,但面对救助工作,他却心细如发。记者采访他时,他正要前往家住桃浦的小王家中了解情况。


小王的户籍还在长寿路街道辖区内,因为不幸患病,收入又不高,生活压力不小。王永兴和同事们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了小王家的特殊情况。


小王的父亲告诉记者,原本他们对于人户分离的相关救助政策并不了解,起初并没想过申请救助,但汪永兴和他的同事们在了解他家的情况后,不仅送政策上门,还经常来看望他们,这让他们倍感温暖,重拾对于生活的信心。


在长寿路街道,像小王这样人户分离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为社区救助增加了不少难度。如何尽最大可能发现“沉默的少数”?回到办公室,汪永兴与记者分享起了这如绣花一般细致的工作。


汪永兴说,发现困难群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脚上门、挨户去敲门走访;另一种,则是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的前台工作人员。“前台工作人员都是有心人,如果在市民办事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敏感词汇’,比如说,‘现在生活有点困难’、‘医药费那么高’......这些都会引起工作人员的注意,并启动前后方联动机制。”


从事救助工作十多年,汪永兴遇到过无数案例。通过他的讲述,记者发现,这些案例的解决,有时是生活中的灵感点亮一个人的前路,有时也是一份责任心克服未知的恐惧。


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刚入行没多久,他曾经遇到过一个居民蹲在社区事务服务中心的桌角下,一声不吭。汪永兴尝试着把他带出来,但当事人不仅消极反抗,还用指甲刮伤了汪永兴。“最后我让他去办理低保,材料收过来一看,原来他是一个HIV的阳性患者。”王永兴坦诚,“当时的确隐隐有些不安,但我们是做救助工作的,必须要管他,必须要去关心他!”


聊天之余,记者注意到永兴工作室的办公桌上立着一排关于社区救助服务的书籍。“大块头”指着这本2002年出版的《救助政策汇编》,眼里带着光。“这本书是我刚入行时,我的师傅传授给我的第一本书。”他说,这本书见证了他的一路成长,从一开始不敢说话,或是政策不熟、怕说错话,到后来慢慢地可以与居民沟通,并且可以熟练地讲述政策。


“我帮助一个老百姓,不管他是什么样的老百姓,我都是很高兴的。”一句朴素的话,道出了汪永兴心中纯真的初心。在基层救助岗位上坚守了13年左右,他将所有经历凝结成了一束光,照暖更多阴冷的地方。


目前在普陀区,像永兴工作室这样的救助顾问站点已有303个,今年还将在剩下8个街道逐步实现实体化站点的打造。普陀区民政局副局长鲁瑶告诉记者,现在的救助工作,已不仅仅是资金上、物质上的帮助,还有服务层面、精神层面的帮扶,诸如为困难家庭的学生打造“一米阳光”学习空间改造等等。对于困难家庭来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贫困,不会代际传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陆周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