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上海人大代表建议:大力吸引海外高端创意人才入沪

时讯

解放网

2016-01-12 13:42

       今年5月至9月,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下、在区县人大常委会的组织下,市人大代表紧紧围绕今年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立法、监 督等重要事项,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了21个专题,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最终形成了21篇专题调研报告,本期人大专刊聚焦其中两篇调研 报告。

  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2014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全市GDP比重的12%,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可漂亮的数字背后,也暗藏忧患。虹口区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小组近日提交《关于推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报告认为,与多数城市相 比,上海文创产业有优势,但优势不明显,特点不突出。上海能否以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去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迈上新台阶,当前已经来到了十分关键的“分岔路 口”。

  重建上海文化高地,留住人才是核心

  “上海面向国际引进文化人才,近年来未见起色。”代表们认为,上海历来是国际化色彩浓郁的文化码头,但新时期国际化文创人才集聚上海的程度不够。

  比如上海的文化产品加工业,已逐步从粗加工加速向文化类高技术加工形态转型,东方梦工厂等项目的落地,均标志着上海的文化产品加工水平已能面向 全球接洽业务;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标志着上海作为中国的港口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将逐步具有纽约、洛杉矶类似的天然的港口效应,但目前看来,如何利用自贸区 效应,进一步扩大上海对外文化开放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引进合作,尚未真正打开局面。

  在代表们看来,要想重建上海文化高地,留住人才是核心。要凭借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特点,以海纳百川之胸怀吸引海归、海外高端创意人才入沪。

  在吸引海外人才入沪过程中,优化法律服务环境是重要一环。代表们建议,完善泛文化领域内的法律服务体系,包括税法的服务,担保保险的服务等。他们还建议,一些评奖项目要从事业人才转向企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从单一技能人才转向跨界发展人才。

  缺乏好莱坞模式投融资一体化交易平台

  “上海真正能做强的部分就是在文化金融和文化科技这两大领域里面。”在代表们看来,文化与金融和科技的结合方兴未艾,但目前融合程度和效应释放显著不足。

  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现象已经出现,比如张江示范基地已形成一区二十二园发展态势,集聚了一批诸如网络动漫、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比如上海文化科技类企业已在资本市场强势登陆。

  但代表调研发现,目前的文化投融资形态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也是缺乏数据模型和成熟范式的,比如缺乏好莱坞模式的投融资一体化交易平台,缺乏一流的高技术服务能力和体系,高校科研与文创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代表建议,上海应利用金融的定位和开放的氛围,吸引国际创意人才到上海来寻找资本和技术服务,借此机会做好高技术服务基地。同时,搭建类似于好 莱坞模式的投融资平台以及一流的高技术服务体系;以金融和高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为载体,鼓励国内更多创意项目和创意人才汇聚。

从实业型园区向消费类园区升级

  作为产业承载的产业园区规模数量逐年壮大,但转型升级特色经营速度不快。这是代表此轮调研的一个直观感受。

  调研发现,上海的文创园区在全国具有领先性:上海有认证的100多个文创园区中很多是国际知名的,在产业园区领域里,上海各园区在全国具有领先 性。仅以虹口为例,虹口共有产业园区35家,其中11家市级文创园区,园区企业共计4031家,2014年度产生区级税收近4亿元。

  “但在园区中,文化产业呈现的形态不够多元,虽然产业园区数量众多,形态各异,但以办公生产为目的的居多。”调研发现,消费类的产业园区仅有田 子坊,M50令人印象较深,没有更多的园区、街区承载文化消费和文化示范功能。“上海的文化消费的热点暂时仅停留在迪斯尼概念,急需进一步加强,有必要形 成自身具有吸引力的消费高地。”

  在代表们看来,产业园区可以从实业型园区向消费类园区升级,承载百姓对于文化的需求和消费功能。他们建议,更加注重产业的功能和集聚效应,向台湾文创界借鉴,使生活美学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发展出一批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型文化街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