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当钢笔已成情怀(下):探访最后的“钢笔医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蓓儿

2016-07-04 16:58




施天水师傅的修笔铺子在古旧的东新民路上,狭小的门面很不起眼。 82岁的施师傅修笔65年,至今耳聪目明,亲切、健谈。 令人意外的是,修钢笔的生意不错。在记者采访的两小时里,施师傅接了3个预约电话,还有一位上门来找他的客人。施师傅说,他每个月要修笔五六百支,这里面有不少熟客。有的喜欢上门来修,在一旁等着,聊聊天。还有些外地的客人,把坏钢笔寄过来,写信附上要求和问候。



施师傅翻出另一张信纸,他总会让客人写个样子,他就照这个笔迹来修笔:“一支笔,要修到这样:有这样的粗细,要像这样有笔锋。做得到的,有这样的笔就做得到,可以修好的。”



施师傅说,修笔不是能写就行了,而是要修到这支笔最好的状态。在他手里,几乎没有修不好的笔。除了手艺,施师傅还“藏了”不少“秘密武器”。比如这一个螺丝钻一样的东西,是他自己做的拆笔工具。专门内拆英雄100号钢笔:“没有这个东西拆不出来的 ,自己做的。这个东西里面有个方块,要套在里面才能转出来。”



施师傅说,拿来修的钢笔都是主人的宝贝。65年斗转星移,用钢笔的人群变了,用钢笔的人数多了、又少了,但他总觉得,爱钢笔的人们还在:“刚学生意的时候,来修钢笔的都是学校里的高级老师,银行里的办公人员。到后来呢比较多是学生,解放军来修了。现在小青年多起来了,单位里的领导,钢笔拿出去写,也讲个品牌,人家都用水笔他用钢笔,好像是一种气质 。”



按理说,82岁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施师傅同辈的修笔匠人,有的早年转业了,有的干不动了。只要施师傅,思来想去,老铺子关不掉:“我儿子女儿说,你别干了。但是我有点舍不得,总有些人的感情,老生意啊。他们如果没修了,好像蛮搭僵的。送回国外去修呢,一方面费用大,我想想我们中国人,钢笔也修不好,要到外国去修吗?要争这口气 !”


谈到未来,施师傅有些黯然。他说修笔利薄,以他现在这样的生意,刨去房租、水电等成本,每月的收入也就是三四千元。以前收过两个徒弟,都没干下去。



最近老伴病了,施师傅认真地在考虑,是不是也到了离开的时候:“ 我今后可能这里门市就开两三天一个礼拜,看后来怎么发展了,真正不行了,就只能关门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