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潮流总是用漫长的沉寂铺垫新生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屠佳运 刘晏

2016-06-06 09:41


爱上手绘电影海报,倒不是因为它的创意如何出类, 丹青如何拔萃。事实上,电脑合成的海报总是不缺灵感,也不逊美观。鸡蛋里面挑骨头,也只能吐槽款式单一,群像敷衍,气势磅礴得有那么点不近人情。



论协调性和立体感,手绘海报确是落下风的。但它偏偏有超强的饱和度,超大色块的冲击,八尺一丈,巨大的精致和热烈的朴素。它独一无二,蕴含各家不同的心意和理解;胜在怀旧,附带对早年生活的追忆,对人文态度的遐想和对特殊年代叙事方式的重现:那时候,正气是凛然的,前途是光明的,黑白明辨,善恶昭彰。


 
六七十年代的革命片,八九十年代的译制片,在老上海,只要有电影上映,各家影院门口就会贴出风格不同的手绘电影海报,所谓百花齐放,大抵如此。这些海报都出自美工之手,鼎盛时期,上海共有近200名“影院美工”。



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当时一个好的美工抵得上今天一个顶级广告部主任,影院奉为至宝。这又是一个招人眼红的职业,因为工作的性质,美工们可以拿着“试片证”提前去影院,往头排一坐,免费看片儿。在电影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他们无异于艺术世界的富翁。



年届花甲的李树德是上海最后一代影院美工。说起每周二骑车去大光明影城看片,他的笑容里还有简单的幸福和骄傲。随着技术的发展,手绘电影海报在上世纪末就很少见了,李树德们的工作渐渐变成了张贴现成的海报。



再后来,海报甚至很少需要张贴了,只要投放在电影院,地铁站,显眼位置的荧光屏上。李树德也挨到了退休的年纪。竖着的画板,凑近了要戴上老花镜,走远了就得摘下。岁月不饶人,但李树德放不下画笔。横涂竖抹,压笔提尖,是他的职业,更是兴趣。
 


去年,李树德和同行们一起办了巡展,许多部门竟找上门,希望收藏他们的作品。时代前行,像手绘海报这样的旧物,销声匿迹,不必可惜。但受到多些关注,总可以为之欢喜。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