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无臂男子的“逆袭”:成为书法家,娶回女记者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卉 孔庆国

2016-11-22 11:54

视频:石晓华“嘴脚并用”发微信、写书法


没有双臂,石晓华是怎么发微信的?这是我在联络时的一个疑问。见面之后,这个疑问得到了解答。石晓华用右脚夹住手机,脸几乎贴在手机屏幕上,用撅起的嘴唇点开微信页面,然后下唇抵住“按住说话”的按键,同时嘴里发出声音:“班长班长,大篆课的字帖你们是从哪买的?能不能帮我顺便带一本?我明天来。”


在旁人看来,这一过程就好像是在“亲吻”手机屏幕,而石晓华早已习惯了别人惊讶的目光:“发送语音消息的时候嘴唇很难保持不动,以前经常话说到一半,下嘴唇就松了,一句话要好几次才能发送成功,现在已经很熟练了。”


在打电话时,石晓华使用了另一个高难度动作:一只脚夹起手机,仅用另一条腿站立。这种“金鸡独立”的站姿非常考验身体的平衡性,即使这样,用脚夹起的手机还是和耳朵有较远的距离,石晓华只能对着听筒大声“喊话”。


用脚吃饭、拿东西、叠被子,接电话,用嘴发微信,石晓华能独立完成几乎所有事。和他相处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会忽略他那两只空荡荡的袖管,感觉他和我们没有任何差别。

石晓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书法艺术家。



“笔一下刺破了我的喉咙”


今年41岁的石晓华并不是天生残疾。他家在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的一个村庄里,父亲石希茂曾经是知青,过年过节的时候经常给村民写对联。

6岁那年,石晓华在外出玩耍时爬上一个变压器,被高压电流击中倒地。在医院醒来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双臂。


石晓华受伤后,性格明显变了,不但变得沉默孤僻,还经常和村里其他孩子打架。“只要听到别人说我没有手,我就用脚狠狠地踢他们。”石晓华说,“我不愿意听‘没有手’这个字眼,我不承认这个事实”。

看着儿子一天天消沉下去,父亲石希茂心急如焚。为了让儿子能够融入社会,石希茂把他送进了正常小学,让他学习用嘴含着笔写字。

学校老师心疼石晓华,允许他不做作业,但是石晓华拒绝了。“那个时候咬断了多少笔已经想不起来了,很难在我的本子上看到一根流畅的线条,几乎都像蚯蚓一样,断断续续。”石晓华回忆当时的情景,“写着写着口水就流出来了,止都止不住,滴在本子上、桌上到处都是,姐姐开玩笑说我是‘自来水笔’”。

除了这样的艰难,用嘴写字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危险。一次课间,石晓华一个人坐在桌边练习写字,一个同学和他开玩笑,在背后推了他一把,石晓华的头当即伏倒在了课桌上,整支笔被戳进了嘴里。“笔一下刺破了我的喉咙,鲜血直流,同学老师都吓坏了,赶紧把我送到医院。”石晓华仍记得当时疼痛,“在这之后,我整整两个月没能吃饭”。

为练书法,牙齿都咬变了形


经过整整两年的练习,石晓华既能写钢笔字,也能写毛笔字。三年级的时候,课堂上有毛笔字作业,写得好老师会用红圆珠笔圈一个圈,而石晓华作业里的红圈永远是最多的,这是他上学期间最开心的事。书法,在少年石晓华的心里渐渐萌芽。

父亲石希茂也发现了儿子对书法超乎寻常的喜爱。石希茂给别人写对联的时候,最少要两个小时,石晓华总是站在一边看着,往往看得入神。石希茂鼓励儿子自己也来写。“后来很多人说,我就要你写的对联,不要你爸爸的。”石希茂打趣说,“儿子把我的生意抢走了”。

初中毕业之后,因为身体原因石晓华没能继续升学。他决定把书法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前往离家三十多公里外的如皋文化馆,向书法家沈正拜师学艺。

当时,姐姐石小星每周骑自行车接送弟弟上课,单程就要花将近3个小时。姐姐骑不动的时候,石晓华就在后座上帮姐姐蹬脚踏板。“我们俩‘回头率’特别高,人家都说这两个人真会玩!”石小星说,“其实我们是没办法,晓华知道我骑不动了,他从小就懂得体贴人”。

用嘴写书法,一笔一划都凝结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由于眼睛和纸距离太近,写字时很难把握好字的间架结构。石晓华没有别的招,他只能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把每个字的间架结构都背熟。在他的书房里,有一箱用废的毛笔,毛笔末端上的雕饰全都被石晓华的嘴给磨平了,其中不少笔杆上还缠着一道道透明胶纸,它们都曾被石晓华咬断过。

经过多年的苦练,石晓华的牙齿已经严重变形,上下牙床合上以后,中间仍有很大的豁口。“我通过这么多努力,就是想证明,我们是一样的。”石晓华轻描淡写地说起曾经的艰难。“你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我跟他过一天算一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书法作品频频获奖,石晓华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从市里到省里再到全国,他参加残疾人文艺汇演屡屡得奖,最后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录用。2000年3月,石晓华随团到西安演出,很多当地媒体来采访,西安广播电台的女记者吴唯华注意到这个用嘴写字的年轻人。

“他非常细心,照顾其他眼睛看不见的残疾人时,到了台阶就告诉他们,哪边是台阶,要上台阶时告诉他们有几级,然后告诉他你靠左还是靠右。”吴唯华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这一幕,“吃饭时告诉他们什么菜在你眼前,什么菜离得远,把脚伸上去转一下,把脚放在转盘上,等那个人夹好之后,他才松手”。

经过几天的相处,石晓华也对温柔和善的吴唯华产生了好感,可是一想到自己是残疾人,还是难免自卑。有同事看透了石晓华的心事,鼓励他去向吴唯华表白。

一次采访结束后,吴唯华问石晓华:“你有没有成家啊?”石晓华回答:“没有”。吴唯华又问石晓华有没有心仪的女孩。石晓华鼓起勇气说:“有啊,就像你这样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位原本就互相有好感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但是这段恋情遭到了吴唯华父母的反对。吴唯华的母亲劝告女儿:“你跟他,一辈子要受苦,等你老了生病了,你想喝一口水,都没人帮你端到跟前。”可吴唯华的态度很坚定,她跟母亲说:“不要看以后,先看眼前,我跟他过一天算一天。”

2001年1月,吴唯华辞掉工作,从西安千里迢迢来到如皋长江镇,成为石晓华的新娘。现在,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四口之家幸福温馨。吴唯华说,虽然是她照顾石晓华的生活起居,但她内心其实非常依赖丈夫,他才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两个女儿在爸爸合影时,喜欢在爸爸的一左一右伸出手,成为爸爸的“左膀右臂”。



视频:石晓华和亲朋好友敬酒、打扑克


新书房取名“不足斋”



石晓华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2011年,他成立了如皋星光残疾人艺术团,带领4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巡回演出,自力更生。不仅如此,8年来石晓华累计捐款将近300万元,来自艺术团的盈利、卖书法作品所得的钱,以及他个人发起的公益捐赠。

尽管捐款时出手大方,石晓华对自己却很“小气”。吴唯华每次带他上街买衣服,他都不肯买。吴唯华只好自己去帮他买回来,然后剪掉商标,这样就退不掉了。

书法家,公益大使、南通市人大代表,励志典范,如今的石晓华有了多个身份和头衔,生活也越来越忙碌。本月初,石晓华的工作室搬迁新址,20多个孩子前来拜师学艺。对于“口书”30多年的石晓华来说,如何小徒弟们用手写书法,是个全新的挑战。

“这个短横要重,手要这样,压笔的时候大拇指弯曲,不压的时候笔是直的。”石晓华“嘴脚并用”地教小徒弟运笔,“我说他们的手就是石老师的脖子。我以脖子为中心画这么一个圆圈,我们同学就是用手腕在这画,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其实古人在这方面就有诠释了,执笔无定法”。

尽管不能“手把手”地指导,但家长们觉得把孩子送到石老师这里来学习,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既学习了书法,又学习了石晓华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新工作室里,石晓华给自己的书房起名“不足斋”,他想提醒自己不能骄傲自满,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就在我们采访结束的第二天 ,石晓华也要离开家乡,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他觉得人生仍然不足,要学的还有很多。

(编辑:刘喻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