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48K大丝束碳纤维开工建设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应冠文 孔权
2021-01-04 14:08
2021年1月4日上午,总投资达35亿元的中国石化上海石化"2.4万吨/年原丝、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作为市重大产业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生产线建成并顺利投产后,将一举改变我国大丝束碳纤维全部依赖进口、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有力推动国产碳纤维产业发展,助力中国制造。
伴随着打桩声隆隆,未来这块土地上将建成生产线,用来实现 大丝束碳纤维走上 规模化生产之路。此次项目上马,意义非凡,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是国内第一家率先突破48K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的企业。从世界角度来说,也是第四家已研发、可生产的企业,位于全球领先地位。
在碳纤维行业内,通常将每束碳纤维根数大于48000根(简称48K)的称为大丝束碳纤维。目前,国内每束碳纤维基本处于1000根~12000根之间,称为小丝束。研发并投产48K大丝束,最重要的,是攻克技术上的"卡脖子"。这种新型纤维材料,其力学性能优异,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并且还具有耐腐蚀、高模量的特性,被称为"黑黄金"。但是,技术壁垒森严,无法从国外引进。对此,上海石化在中国石化、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与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上海工程公司、复旦大学等数十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一起,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之路。
从2008年11月,建成中试装置,至今正式项目投产,整整13年,"国产48K大丝束碳纤维"这条路走得艰难,但又充满挑战。
上海石化碳纤维事业部 副总经理 李鹏向看看新闻Knews记者介绍:“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他们的技术是比较领先的,但对我们一直是技术封锁的。回顾这些年,可以说见证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从最早的小实验,能够稳定运行,指标能够达标,再转成工业化这个过程还是非常复杂的。从前面聚合的配方调整,从纺丝的稳定性,氧化炭化工艺的不断摸索,后来又随着我们国家环保攻坚战,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我们又对环保排放进行了大的改造。能够走到今天,研发出真正的48K大丝束碳纤维,真正填补了国内空白,我们还是很有荣耀感的。”
据介绍,21世纪初,上海石化成功研制出12K的碳纤维,也就是一根丝里面有12000根丝,而现在一根里要有48000根丝,这不是简单的乘法,简单的放大四倍。生产工艺中,有一个放热过程的化学反应,如何保障放热缓慢,配方、反应的不断调整最终使得分子链可以逐渐放热,而非集中放热,是攻克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难关。
除了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外,48K大丝束碳纤维投产的最大益处在于,在相同生产条件下,可大幅度提高碳纤维单线产能和质量性能,并实现生产低成本化,从而打破碳纤维高昂价格带来的应用局限。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 党委书记、董事长 吴海君介绍:“在碳纤维领域上已经能看到更加拓宽的方向,比如说成熟的风电叶片,包括体育休闲和医疗等等的,成本降低有百分之十以上。在研发当中,我们也申报了156个专利,已经获批75个,这都是有自己的技术专利累积而成的。如今,建设的也是我们国内第一条大丝束的生产线,应该说实现打造了打破国外垄断的产品。”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了解到,该生产线预计在2022年三季度完成中交,2022年年底正式投产,2023年将达到每年1.2万吨的产量。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应冠文 孔权 实习编辑:庞心瑜)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