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视频 | 非凡2020⑤丨“疫”外走红的搬运工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敖德芳 符雅 王则斌 宋看看

2021-01-03 19:00

在中免集团三亚市内免税店的仓库里,数十台智能化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工作,按照顾客的下单情况设定线路、搬运货架,而负责拣货的工作人员只需站在工作站里,等待机器人把货架送到面前,配合眼前的电脑触屏,就可以完成线上下单配货。


智能化设备的引进大大提升了仓库工作效率。免税店电子商务部电商仓库组长吴开榜告诉看看新闻记者,原来在纯人工操作的情况下,一天最高的拣货量只有两三千件,现在大幅提升到了两万五千到三千件,遇到"双11""双12"大促时,一天最高能达到三万五千件。



货物分拣是电商业务中劳动密集程度最高的环节之一。早在疫情暴发前,免税店方面就引进了一批智能化机器人,以提升拣货效率。疫情暴发后,叠加离岛免税政策的调整,免税店的线上销售额成倍增长。2019年,海南四家免税店的线上销售额不到10亿元,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超过了50亿。据免税店电子商务部电商仓库主管刘海龙介绍,目前,免税店电商板块,日均销售额在两千万元左右,日均出库量提升到了三万件左右。


而智能化设备的额外引进还帮助企业解决了疫情期间的人员聚集问题。整个仓库原本需要近20个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8个人就能完成。此外,可视化智能管理控制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在一块不足A4纸大的屏幕上,机器人的动态,拣货、补货、异常状态等都能一目了然,一旦出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处理,大大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


乔元剑指出,疫情是危也是机,它无形中加速了企业在智能化方面的投入,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提升了顾客的购物体验。


在机器人大国日本,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研发单位开始聚焦可以避免人与人接触的智能服务领域。从2015年起,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就开始在制造、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研究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并于去年4月启动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探索新技术在便利店、工厂车间等场景中的落地效果。在研究中心的模拟超市里,商品的拿取就是靠机器人完成的。



研究人员表示,以往,机器人和人类的作业基本是各忙各的,而在疫情期间,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因此机器人就可以作为衔接环节,起到阻隔接触的作用。不过,现有机器人的功能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堂前幸康博士告诉看看新闻记者,目前机器人运用的技术只是按照客人的指示拿取商品,同样的技术可以用于仓库里库存摆放、废弃、管理等工作。如今的研发难度在于如何让机器人抓取大量不同形状商品,同时还要对不同商品有辨识能力。



与此同时,日本松下公司也在神奈川县藤泽市开展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小区实验项目。公司研发的小型低速送货机器人使用的是和电动轮椅一样的技术。车体正面、背面和侧面都装有三维传感器,可在行驶过程中规避障碍物。管制中心通过无线网络和车体实时保持联系。送货机器人不仅可以发出语音提示,也可以通过远程人工操作,应对突发的现场状况。


除了物流和消费领域,作为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医疗领域的无接触需求也在大大增加。许多企业和机构迅速抓住这个全新的风口。在去年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工业自动化头部企业纷纷拿出最新研发成果。其中有一款双臂协作机器人,操控技术接近人手,其医疗实验室预处理单元,能对实验室各种样本进行自动化预处理。



而在面向患者的医疗服务领域,无接触诊疗是通过互联网医院来实现的。去年2月,徐汇区中心医院拿到了上海首张互联网医院牌照。病人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进行远程问诊,支付诊疗费和医疗费,医生开出的药物也是由物流员工配送上门。


面对疫情挑战,人们发现,原来除了电子支付和网络课堂之外,智能化技术还可以给工作、生活中的许多其他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而细想一下,这些解决方案却又在情理之中。疫情确实给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为智能创新按下了"加速"键,把原先停留在纸面上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后疫情时代的智能生活,或许会变得非常不一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敖德芳 符雅 王则斌 宋看看 编辑:邵晨星 陈頲杰 周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