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为什么是上海Ⅱ⑤|见证新中国外交的“高光时刻”:小球如何转动大球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11-03 16:02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中央机关曾长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年3月,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大幕即将开启之时,邓小平曾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那么,这张“王牌”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探寻上海的“王牌”成长之路。今天播出第五集《见证新中国外交的“高光时刻”》。
第五集:见证新中国外交的“高光时刻”
主持人: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成立初期的新中国在外交上举步维艰。而上海,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地位,成为中国当时为数不多的对外交往窗口之一。
这里是上海展览中心。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这座雄伟典雅、装饰华丽的建筑曾是上海重要的对外交往场所。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1954年5月专门为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而建。
冯绍雷(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边倒”的形势下,来访的主要是苏联和东欧代表团,以及国际和平组织、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进步人士团组。现在的上海展览馆,也就是当时的中苏友好大厦,曾经举办过一个俄罗斯巡回画派展览会,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影响非常深远。
主持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重要的对外交往窗口,上海承担了大量的外事接待任务。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在上海接待外宾。
1965年11月24日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80岁生日。毛泽东主席约请斯特朗至上海过生日。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专程从北京赶来。生日聚会就在现在的上海展览馆大厅举行。
吴心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教授):自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距离西方世界最近、最国际化的城市,很多国际进步力量都曾经在上海活动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和作家,同情中国革命。在上海给斯特朗庆生,既使她本人感到亲切,也向外部世界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安排。
主持人:新中国的很多外交政策主张也选择在上海向外界发布,其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无疑是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签署并发布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有意思的是,这件大事是由乒乓球来推动的,人们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小球转动大球”。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在应邀访华期间,至上海参观访问并进行友谊比赛。上海这座工业城市的生机勃勃与秩序井然,市民的乐观勤奋与友好自信,都给他们留下了美好印象。次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7日上午,尼克松一行在周总理等人的陪同下,自杭州抵达上海。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正式发表,因其在上海签署,又被称为《上海公报》。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上海公报》既不是一个形式上完整的官方公报,实质上又是双方最高领导人一致接受的一个外交或者说国际法文件,所以《上海公报》扮演了一个在没有建交情况下的中美两国最高的官方文件的角色。它不仅是中国外交史,或者中美关系史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文件,也是国际上和外交史上的一个罕见的特殊文件。
主持人:可以说,“开放”一直流淌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即便在最艰难的时期,上海依然是新中国重要对外交往窗口和前沿。而开放、窗口和前沿的特质,也让上海在此后的改革开放等国家决策和重大战略中,承担了更加重要的使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