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梁家河的春天丨打工父亲 回村的娃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正磊 蒋金轮 徐晖
2018-04-02 10:22:16
“一家出两个大学生,在梁家河村,我们是第一家。”46岁的石向阳很自豪。
大儿子石磊25岁,大学毕业;小女儿石梅,也是大学毕业。儿女相继大学毕业,石向阳在村里很扬眉吐气。转头,他又有了新的忧虑:“他们还没结婚,我的任务就还没有完成。”
与村上同龄人一样,年轻时,19岁的石向阳只能离开家乡去打工,——当时村里吃顿饱饭都不容易。为了多些庄稼的收成,石向阳父母在梁家河山上开荒种地60多亩,但是陕北气候多晴少雨,只能靠天吃饭,幼年的石向阳有着饿肚子的记忆。
开荒种地,破坏了黄土高原上丘陵沟壑里的植被,水土流失严重。1999年,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由此揭开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梁家河的村民们在山上开荒得来的耕地,也复原成了树林。
耕地少了,打工就成了石向阳这辈人的生存之道。
“我19岁刚打工第一天,背水泥砂子,又脏又累,浑身都散架了,第二天早上起都起不来,实在辛苦。”当年打工的情形,石向阳记忆犹新。即使这样辛苦的工作,也要托关系才能找得到,还有好多人眼红这份工作。第二天,石向阳坚持着爬起来,继续上工。
结婚、生儿育女,石向阳在打工生涯中完成了自己的两件人生大事。二十多年的建筑工人经历,也逐渐积累了些人脉,他做起了包工头。
石向阳靠建筑工地打工撑起了整个家
随着一双儿女长大成人,尤其是两人相继考上大学后,学费、生活费成了最让石向阳紧张的事。那时,为了在延川县城安顿下来,石向阳买了一套商品房,每月还贷2000多元。
“最难的一个月,家里一毛钱没有了。两个娃娃一个月就得三千块钱(生活费),房贷就得两千块,还有家里生活(费用)。”不过扛过了这个阶段,石向阳的担子就轻了下来。2015年和2017年,他的两个孩子,石磊和石梅,相继大学毕业。
和大多数走出去的年轻人一样,石磊毕业后自然而然地想在城市找工作。最开始,他在西安找到一份销售的职位,底薪两千加提成。
“就有一个月接了一个大单子,拿了八千多块的工资,其余差不多都是2000多块的基本工资。”石磊说,那时的他和朋友在西安合租房子,生活一度拮据。
石磊回到梁家河做村书记助理
石向阳看到了梁家河的发展,作为一名建筑工人,他没有回村的打算,但是他却劝儿子回村就业。“村里也有工作的机会,在外面又要租房又要吃饭,开销比较大,还没人照应,回来比外面好多了。”石向阳并非想把儿子当做温室里的幼苗呵护,他只是觉得,梁家河正在快速发展,但村里老一辈人连电脑都不会用,现在正是需要年轻人的时候,年轻人如果回来了机会自然也会多。
2017年,女儿石梅毕业。她学的是护理学,当时恰逢村中招聘一批讲解员,石梅顺利通过考试,也回到村里工作。
石梅成了一名村里的讲解员
“可能有人会觉得,培养两个大学生出来,回到农村是不是不合算,我觉得一点都不是。”石向阳说得很诚恳,他一方面是支持孩子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方面,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积累了工作经验再考公务员或者其他工作,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石向阳觉得孩子们很幸运,不用像自己年轻时那样,告别父母、背井离乡去打工。他也觉得自己比父母辈幸福,儿子女儿都在身边。家里的“状态”时时在更新:儿子有了女友,明年便可完婚;给女儿提亲的很多,但要女儿自己中意,按照陕北人的看法,男方全家的人品也要考量。
“操心啊!”说是这么说,但石向阳脸上的笑容掩不住。他以前操心是怕吃不上饭,现在操心是怎么让儿子、女子幸福。这样的“操心”让他觉得很有奔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正磊 蒋金轮 徐晖 编辑:余寒静)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