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8″

视频 | 长三角一体化,民宿如何“出圈”?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齐越 林羡德

2021-05-01 15:48

金山漕泾镇水库村是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和不少乡村一样,民宿产业作为三产引入。今年春节,水库村的乡村民宿正式对外营业,自开业起,每周都要吸引几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的参访团前来取经,是什么吸引他们前来,又是什么让上海的乡村民宿“出了圈”?



“像这样的景观桥我们村里有三座,原来这个宅基地后面大家可以想象,养鸡养鸭根本走不进的。”金山水库村,中心河碧波荡漾,泛舟其上,来自嘉善、平湖水利部门的长三角参访团,带着问题而来。



“民宿等于先搞了一个试点是吧?” “对,我们从老百姓手里先把它租过来,通过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打造,形成了民宿的样板。”



水库村是金山全区水面覆盖率最高的一个村,占比达40%,大小河道33条,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水,零星分布的70多个小岛在水景中相映成趣,为发展民宿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底色。



“我们嘉善也有这样的农村民宿,作为民宿的话首先要有景,要搞民宿首先要把环境给治好。”嘉善县水利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朱斌说。



“小船划过的时候,我在想这个感觉太亲切了,我们平湖也在打造民宿,相关的经验我们也可以借鉴传播。”平湖市水利局规划设计支部书记余磊感叹。


2018年,水库村成为上海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逐步实现“从一产向三产”的转变,民宿产业的引入成为了破题之举。今年1月,拥有8个房间的“非酷不住”民宿开业,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呢?民宿做起了“水”文章。



村外一个个废弃鱼塘,如今改造成了一座50亩的“藕遇公园”。穿上连体装、戴上红手套,把一个个白莲藕从淤泥中挖起,是城市中长大的孩子难得的体验。



“下去淤泥脚都抬不起来啦!”小朋友兴奋地大喊。而不少父母也同样乐在其中,“特别好玩!我自己小时候也没有体验过,这次顺便带小孩子过来感受一下。”



此外,民宿还引进上海百年老品牌马利画材,打造乡村的色彩艺术中心,风筝填色、草帽涂鸦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课程,有了不少“回头客”。


“每周都有不一样的课程,把艺术上面的特色都融入进去了,我们以后有机会的话还会再来。”游客们纷纷表示。


这个五一假期,民宿一房难求,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探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管家式”服务。“客人入住前的前一天我们会建一个群,给他们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



盘活现有资源,融入艺术元素,为不同需求的客人提供差异化的定制服务,正是运营团队打造水库村网红民宿的秘诀。



“把一些自然教育的课程融入进去,我们现在的民宿其实更大的群体都是亲子,所以需要通过活动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一些话题。”乡伴文旅集团合伙人王亮表示。



如今,水库村在上海出了名,也“出了圈”,越来越多的团队前来取经。“我们经常会抱着一种观点,就是往乡土化的方向去发展,但是我们今天看到漕泾镇这样一个民宿,是在向更加赋有时代气息的方向去发展,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触动。”东台市时堰镇党委书记韩翠兰表示。



上海滨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殷杰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最多的一次一天有九拨团队,整个一个礼拜可能有四五十拨,有的来自周边省市,有的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外国友人前来参访。”


而在与众多参访团的交流过程中,水库村也在不断汲取各家所长。很快,水库村的咖啡馆、餐厅、儿童乐园等项目也会陆续启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民宿产业如何实现创新跨越,各地的实践与交流,不会结束。



“通过交流沟通,然后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元素,比如说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些功能定位的不同。从政策上来看,未来在产业的用地配套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创新。”金山区漕泾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张晓锋说。



一衣带水,人文相亲,借助长三角一体化,乡村民宿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不管如何发展,民宿与生活、与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期待未来上海的乡村民宿,能成为都市里的乡村回归,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净化、寄托乡愁的“诗与远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林羡德 实习编辑:沈逸皓)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