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奥地利电影周:将上映6部不同类型影片 沪两家影院可观影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丁立

2016-11-03 10:24


6部电影,6个维度

在为期三天的影展计划里,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会放映六部共计十二场风格迥异的奥地利电影。两个放映地点分别是:国金百丽宫影城ifc店和百丽宫影城-环贸iapm店。

6部奥地利电影分别是:讲述一段寻找幸福旅程的纪录片《幸福是什么》,展现十一岁车臣小难民在维也纳生活的《马孔多》,以二战时期为背景的喜剧片《我最好的敌人》,透过九岁女孩的双眼表现战争残酷的《何处是家园》,呈现三位逃往西方的叙利亚难民宿命之旅的剧情片《最后的障碍》,以及讲述一群白衣天使全力挽救溺水小女孩卡特琳娜生命的《白袍下的抉择》。

海外国别展是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开创的优质品牌,此前曾推出过广受欢迎的法国电影展、日本电影展、韩国电影展、新西兰电影展、新加坡电影展等。2016年正值中国与奥地利建交45周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借此机会举办2016奥地利影展,可谓适逢其时。

1.《幸福是什么》(What Happiness Is 2012)


导演兼编剧:哈劳尔德∙弗里德尔(Harald Freidl)


摄影指导:赫尔穆特∙维默尔(Helmut Wimmer)


制片人:科特∙迈尔(Kurt Mayer)


出品公司:科特·迈尔影业Kurt Mayer Film

一部轻松愉快的纪录片,一段寻找幸福的旅程。影片跟随一位“幸福探索者”,他以不丹国王的名义,踏遍青山绿水,调查民众的幸福指数。

2.《最后的障碍》(The Final Barrier 2016)


导演:亚斯明∙杜拉科维奇(Jasmin Durakovic)


编剧:罗伯特∙霍菲勒(Robert Hofferer)


摄影指导:马提亚斯∙梅斯尔(Matthias Meissl)


制片人:罗伯特∙霍菲勒


出品公司:Artdeluxe

塞尔维亚和匈牙利边境的铁网围栏,决定着三位逃往欧洲的叙利亚难民的宿命之旅。这是奥地利2016年最新出品的影片,聚焦了“欧洲难民”这个备受关注群体。

3.《马孔多》(Macondo 2014)


导演兼编剧:苏达贝∙摩特扎伊(Sudabeh Mortezai)


摄影指导:克莱门斯∙胡夫纳格尔(Klemens Hufnagel)


制片:奥利弗∙诺依曼(Oliver Neumann),萨宾∙莫泽(Sabine Moser)


出品公司:Freibeuterfilm


得奖情况:荣获奥地利电影大奖最佳影片等六项提名、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香港国际电影节金火鸟奖

亡父友人的突然出现,彻底扰乱了一位生活在维也纳的十一岁车臣小难民的生活。该片曾入围柏林电影节最佳新人单元,获得奥地利电影大奖最佳影片等六项提名,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最佳新人奖。

4.《我最好的敌人》(My Best Enemy 2014)


导演:沃夫冈∙玛姆博格(Wolfgang Murnberger)


编剧:保罗∙亨格(Paul Hengge),沃夫冈∙玛姆博格


摄影指导:彼得∙冯∙哈勒(Peter von Haller)


制片人:约瑟夫∙埃希霍泽尔(Josef Aichholzer),亚尼∙缇格斯(Jani Thiltges)


出品公司:Aichholzer Film


得奖情况:荣获奥地利电影大奖最佳化妆奖

这是一部以二战时期为历史背景的略有喜剧色彩的影片。讲述了两位为了活命而互换身份的好友(犹太人和纳粹军官)因一件失窃艺术品所引发的阴差阳错的故事。该片获得奥地利电影大奖最佳化妆奖,由柏林电影节影帝莫里兹·布雷多主演。

5.《何处是家园》(Fly Away Home 2016)



导演:米丽亚姆∙昂格尔(Mirjam Unger)


编剧:桑德拉∙博勒(Sandra Bohle),米丽亚姆∙昂格尔


摄影指导:伊娃∙特斯托尔(Eva Testor)


制片人:加布里埃尔∙克兰泽宾德(Gabriele Kranzelbinder)


出品公司:KGP Production

故事发生在1945年的维也纳。影片透过九岁女孩克莉斯汀的双眼,展现了战火硝烟下的人世。她对和平的无知一如同当代儿童对战争的不解。本片根据奥地利著名作家的回忆录改编,2016年3月在奥地利上映,这也是此片的国际首映。

6.《白袍下的抉择》(A Day For Miracle 2012)


导演:安德烈亚斯∙普罗查斯卡(Andreas Prochaska)


编剧:克里斯托夫∙西尔伯(Christoph Silber),索斯滕∙维特克(Thorsten Wettcke)


摄影指导:托马斯∙科伊纳斯特(Thomas Kienast)


制片人:克劳斯∙格拉夫(Klaus Graf),奥地利广播集团(ORF),德国电视二台(ZDF )


出品公司:Graf Film,Rowboat,ZDF,ORF


得奖情况:曾荣获巴伐利亚电视奖最佳导演、国际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

小女孩卡特琳娜与父母住在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农场里,某天意外溺水。一群白衣天使竭尽全力挽救她幼小的生命。该片曾荣获巴伐利亚电视奖最佳导演、国际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大奖。


奥地利电影的前世今生>>>

有声电影出现后,奥地利成为一个专门摄制音乐片的国家,如,著名导演W.福斯特拍摄了叙述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生平的影片《未完成的交响曲》(1933),描写哈布斯堡王朝时代维也纳的舞会盛况的影片《化妆舞会》(1934)、《玛祖卡舞曲》(1935)和《小夜曲》(1937);导演普雷明格·O.拍摄了音乐片《深厚的爱情》(1931);导演G·柯斯切里茨拍摄了《玛丽亚·巴什基尔柴瓦》(1935)。

1938年纳粹德国将奥地利吞并后,很多重要的电影工作者纷纷侨居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了独立地位,电影产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年产影片最多达25部。

著名导演派伯斯特·G.W.回到他的祖国执导了故事片《审判》(1948),此片1948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是战后奥地利第一部获奖影片。这期间银幕上出现的其它重要影片有描写从战场上返回家乡的士兵的遭遇的《遥远的路程》(1946,导演艾休什),揭露法西斯军队在南斯拉夫的残暴罪行的《最后一座桥》(1953,导演奎特涅尔)、描写希特勒统治崩溃的《最后一幕》(1955,导演派伯斯特)。这个时期拍摄的重要影片中还有法国和奥地利合拍的故事片《俊友》(1955,根据莫泊桑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达更·L.)、《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1956,根据B·布莱希特的话剧改编,巴西导演A·卡瓦尔坎蒂)。

此时在奥地利影片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音乐片和传记片。传记片中有描写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1949,导演维尔岱),描写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莫扎特,伸出手来吧,我的生命》(1955,导演哈尔特勒)、描写著名奥地利演员日拉季的《来自维也纳的演员》(1954,导演帕里拉),比较成功的还有导演瓦尔特·费尔森斯坦改编的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和维尔岱改编莫扎特的歌剧《唐璜》(1954)。这期间,奥地利还摄制了一批音乐歌舞片、闹剧片、侦探片等。1953年以后的几年里奥地利年产影片达25至30部。


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奥地利电影业经受了严重危机,原因是得不到国家资助和来自电视的竞争等。60年代末,奥地利电影产量每年下降到1至2部。从70年代中期起,奥地利政府增加了对电影业的资助,促进了电影的发展、这时期拍摄了几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如描述资本主义世界“小人物”的无权境遇的《命中注定的人们》(1974,导演柯尔蒂),描写青年通过各种形式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反抗的《来自奥塔克林格的耶稣》(1974,导演W.佩勒特和H.科赫尔)及《最后的机会》(1977,导演马达雅)。此时,知名导演M·舍尔根据 O.E.J.von霍尔瓦的小说拍摄了故事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979),导演P·帕察克拍摄了揭露法西斯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的影片《卡斯巴赫》(1978),导演F·安特尔拍摄了《伯克莱尔》(1981),导演班涅尔特拍摄了《继承人》(1983)。

奥地利80年代有近 600家影院,有“维恩-电影”“什约恩布伦”“宇宙-电影”三家大制片厂。奥地利电影数据馆是欧洲规模较大的数据馆之一。出版的电影杂志有《电影艺术》(1949年创刊),《电影欣赏》(1951年创刊)。从1960年起,奥地利每年举办“维也纳”电影节。


(编辑:超慧)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