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3″

视频 | 谁来守护“夕阳红”?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齐越 应冠文

2019-05-31 23:1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养老护理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对护理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深化上海的养老服务,就需要增量增能增效。而其中,养老服务人才的配备,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今,护理行业能留得住人了吗?



早上7点不到,负责曹杨八村的护理员曹华珍就骑着电瓶车出发了。今年92岁的杨阿婆长期卧床,一直享受着长护险覆盖的上门护理服务,让家人减轻了不少负担。杨阿婆儿子感慨说平日完全靠护理员细心地擦,包括洗头洗脚。


忙了一个小时后,曹华珍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家。据曹华珍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赶八家。


像爱照护这样的嵌入式养老机构,一个站点通常可以覆盖周边70个老人的上门护理服务,每个护理员每天的单子都是满满当当。而站内的护理员同样不轻松,因为现在老人的养老需求也在日趋精细化。



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负责人沈发荣说:“以前顶多带老人走一走,现在不同了,人员少了根本搞不过来。”


爱照护负责人介绍,长护险推出后,从事上门服务的护理员收入有所提高,但对于年轻人来说,护理行当依然是个辛苦活,吸引力有限。


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照护员黄冬梅坦言:“一个是压力大,一个是对他们来说有点枯燥,而且没有休息时间。”此外护理人员流动较大,机构内的收入也较低。



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每天下午两点,老人午觉起床,护理员也开始新的一轮暴风式忙碌。护理员陈德香负责的6个老人里5个吃半流质,都需要喂食。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护理员陈德香说:“我得这么轮流喂,喂得快,不然前面喂好,后面个该冷了。”


给老人们挨个擦脸、泡脚,为中风的老人打鼻饲、准备水果点心,护理员从早上五点起床,忙到晚上八点老人休息,马不停蹄。院内老人总数近千,但护理员由于流失频繁,常年招聘的状况下,也仅维持在200人左右,人员配比只能勉强符合行业要求。


院方介绍,招聘来的应届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每年都会有不少因为觉得辛苦加上薪资达不到心理预期而选择跳槽。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护理部主任杨凤琳说:“比如每一年离职的有十几二十个,另外诉求在增加,现在在心理慰藉方面,陪老人聊天要越来越多时间。”



养老服务正在日益精细化,面对护理人员人手紧张问题,市民政系统目前已经多管齐下,一方面,上海共有17所院校开展老年护理相关专业,同时民政局和上海开放大学也在不断培养输送专业的护理员。同时,也对规范用工的养老机构,给予一定的补贴,来降低他们的用工成本。


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赵莉娟说:“设立了养老护理员专项基金,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培训、表彰和激励,专门用于养老护理员个人的奖励。”


此外,一些智能化产品在养老行业的运用,也有望为一线护理人员实现减负。像杨浦区社会福利院正在试点使用的离床感应系统,当老人离开床位时能发出及时提醒,基础生命体征,睡眠情况都能在终端得以体现,可以让夜班护理员松口气。


护理员小金告诉记者:“原来的话就比较忙,一会就要去房间看下,现在通过这个可以看得到。”
此外,通过智慧化养老设施的逐步普及,也有望能在人手较少的情况下,尽可能惠及更多机构外的社区老人。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院长乔毅皓说:“现在数字化养老院已经装了23户人家了,在他们家装了呼叫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在这个行业看到更多的用智慧的方式提供服务的职业变化。”


当你老了,谁来护理?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接下去,上海会继续强化养老服务工作的支撑和保障,加大制度供给、政策支持、工作协同。要注重养老事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齐越 应冠文 编辑:沈佩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