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城市不断发展,老建筑该如何保护?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张帼霞 汤铭

2017-01-18 21:41



历经7个多月修缮,位于北京东路780号的黄浦剧场,不久前终于重新开门迎客,不少老上海特意跑来怀旧。



黄浦剧场原名金城大剧院,迄今已有83年历史,因其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唱响的地方,也被称为国片之宫。对于这一老建筑的修缮,施工方格外精心。大到墙体颜色,地板水磨石,小到大厅扶手、装饰,都务求修旧如旧。



根据规划,重装后的老剧场,将成为光影形体剧、现代舞剧等前沿艺术的汇集地。因此在剧场布局、舞台音响灯光等方面,都引入了最流行的设计。



过去一年,包括旧上海市图书馆、徐家汇观象台、新泰仓库等在内的一批老建筑,都跟黄浦剧场一样,得到了保护性修缮。



相比公共建筑,那些还住着居民的老建筑的保护其实更有难度,一边是历史、是文化,另一边却是居民迫切地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那么这样的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


淮海中路上的上海新村,竣工于上世纪30年代末,是市级优秀历史建筑。呈鱼骨形排列的房屋,出挑阳台、半圆形窗,让建筑充满了现代派风格。但过高的居住密度,外加经年累月住户乱搭的违建,让老建筑不堪重负。



历史建筑不能大拆大建,而居民们又希望居住环境能有所改善。于是,去年8月,徐汇区决定由区政府出资进行修缮。施工方先赴档案馆调出了老房子最初的设计图纸,邀请专家组论证修复方案,同时向居民公示。


除了修缮外观外,房屋使用功能也实现提升,原本逼仄的厨卫全部修葺一新,满足了居民的日常居住需求。



在中心城区,需要修缮维护的老建筑体量不小,都靠政府出资也不现实,那么,修缮资金的源头活水来自哪里呢?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建议,应该先对老建筑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不同分类,走政府结合市场的道路。


市住建委也表示,在接下来的旧改工作中,将加强部门联动,实施拆改留并举。



高楼林立的大都市是上海,风景迷人的外滩万国建筑群是上海,而嵌在城市中的某幢老建筑,某片石库门,也是上海。2040规划已明确,未来,上海会加强对历史城区 空间和风貌的整体管控,完整展现 不同历史时期 发展积淀形成的城市空间脉络。可见保护老建筑,延续历史文脉,将是城市未来发展遵循的原则。当然如何做到保护老建筑和改善民生相统一,也考验政府部门智慧。


(编辑:施荔)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