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上海一户农民画26米农村版“清明上河图”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卉
2018-01-12 17:25:13
午后的阳光照进画室,屋里很安静,只有笔落在纸上的沙沙声。
握笔的是陈惠芳。她面容清秀,打扮得体,举手投足间很有文艺气息。她和父亲陈富林、母亲王美英、丈夫沈林弟都在各自的画架前,聚精会神地画画。
陈家位于上海金山区枫泾镇北部的中洪村,原本是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不同寻常的是,全家9口人都会画画。
第一个提笔画画的,是陈惠芳的父亲陈富林。陈富林从小爱画画,少年时就经常帮村里人画灶壁画,后来他开始在纸上画。对他来说,白天劳动很辛苦,晚上画画是一种休息和调剂。
世外桃源般的水乡,阡陌交错的田园,古朴多样的传统民俗,都化作陈富林笔下绚丽的色彩。虽然画的都是实际生活场景,但陈富林并不完全写实,也不讲究透视比例,人物造型简洁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明快。
陈惠芳回忆,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农,她和姐姐两人被关在屋里,经常又哭又闹,缠着母亲不让她出门。可是有一天,她们父母突然发现,姐妹俩变得安静了。原来,她们在屋里翻出了一本陈富林收藏的连环画,稚拙而认真地一笔一笔照着描画。
看到女儿对画画有兴趣,陈富林开始教她们学画,母亲和妻子在旁边看久了,也渐渐学会了画画。姐妹俩长大之后,姐姐陈修和邻村一名爱画画的青年因画结了姻缘,妹妹陈惠芳的丈夫则是在婚后学会了画画。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两姐妹各自的孩子也从小就会画画。
陈家人画的都是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笔下的内容都有明显的个人烙印。“我父亲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时代,所以他画的画场景比较大。我奶奶小时候喜欢看戏听戏,所以奶奶的画里面,庙会、走马灯等民间的娱乐活动比较多。”陈惠芳介绍,“我母亲是村里有名的巧媳妇,她的画里做鞋子,晒衣服场景就比较多。”
陈家有一件“传家宝”,名叫《安居乐业图》。它由陈富林构图,全家人共同上色完成,从1998年到2003年,整整画了5年。这幅画全长26米,高60厘米,堪称农村版的“清明上河图”。
陈富林起初并没有模仿《清明上河图》的“野心”,只是想描绘江南水乡的完整风貌,没想到越画越长。这幅画把江南地区农村的生活劳动、风俗习惯基本都囊括进去了,涉及到40几个行业,1600多人,有20多座桥梁和近百条船只。
《安居乐业图》既有广阔的格局,也有充实生动的细节。比如一户人家建了新房,要请客人吃饭,所以家人在杀鸡杀鸭,而他们亲戚家则在做圆团,准备送过来表示庆祝,还有街坊邻居正走在路上,手里提着猪腿作为礼物。
“仙有神功参造化,人将故事入丹青。”农民画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在一幅名为《三个时代》的画里,没有电力的农耕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家家户户住洋房开轿车的当今时代, 都跃然于画纸。
随着画画的村民越来越多,金山农民画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艺术,2006年,金山农民画村对外开放,陈富林等一批农民画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2007年,“金山农民画艺术”被列入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中国农民画村”建成,融旅游、绘画、购画、观光休闲为一体。
现在,陈惠芳一家已经由务农为生转型成以画为生,全家人一起作画,经营画室。买画的人除了游客,还有网络渠道的客户,一些国外的艺术爱好者也慕名前来。
“画毕竟不是快速消费品,市场需求是有限的,我们的压力其实挺大。”陈惠芳说,“现在农民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题材并不限于农民和农村生活,我们也在博取众长,不断探索,让它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卉 编辑:施荔)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