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我的乒乓只剩六七天 传奇落幕的李晓霞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8-11 14:10


里约奥运会上,卫冕冠军李晓霞没有登上最后的冠军领奖台。


这位性格内敛,看似缺少霸气的球员却一直是女乒的领军人物。她从边缘人成为女乒主力,拿下伦敦奥运冠军,又从巅峰历经伤病和打法调整,再次沦为边缘人。一度长达一年多的冠军荒并没有击倒李晓霞,在大多数人对她不再抱有希望时,她却重新上演了归来的剧本。“我的乒乓球(生涯)还有六七天的时间”,李晓霞已经暗示了自己的退役打算,她配得上所有礼遇。



单打最后一战,这样的失利对一位即将退役的老将来说可能有些遗憾,但是一届奥运会冠军,第四位大满贯得主,五届世乒赛团体冠军等荣誉加身,李晓霞的乒球生涯足够光辉灿烂,更何况她接下来还有争取团体卫冕的机会。



对于李晓霞,一直指导他的金牌教练李隼有一个精准的评价,他说,李晓霞曾经是一个“胸无大志”的球员。她既没有王楠的王者风范,也没有张怡宁的狠劲儿,性格方面也谈不上攻击性和侵略性,大多数时候都内向、话少,像个小女人。最让李隼印象深刻的是李晓霞刚来国家队的时候,当时李隼麾下还有“大魔王”张怡宁,一次训练,旁边走过一个团体赛报名的冠军,李隼激励李晓霞说:看到了吗?那个也是冠军,但在我队里什么都不是。而李晓霞则对李隼说,有一天我能像她这样,就满足了。李隼的反应是和张怡宁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愣住了。


性格上侵略性不足,对于任何对抗项目来说都是个大问题。李晓霞的优点是身体强壮,在女乒球员中力量占绝对优势,同时很能吃苦,再难再磨人的训练她都能咬牙坚持下来,这让李晓霞的技战术水平迅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连张怡宁都称赞李晓霞的技术先进。可就是在12年到13年那堪称完美的13个月之后,李晓霞状态突然下滑,整整18个月都没有拿到过冠军。


那段时间,反复出现的伤病是李晓霞最大的敌人,战胜伤病和战胜站在球台对面的对手相比,难度太大了。李晓霞身体素质不好早就不是什么秘密,7岁开始打球就背井离乡,年幼的李晓霞还不知道应该如何照顾自己,吃饭很不规律,季节变化不注意保暖,这些都为李晓霞成年之后体质状况不佳埋下了隐患。从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开始,每一年李晓霞都会曝出各种受伤或者生病,腰部、腿部、肩部、手肘里面的骨刺、膝盖里一直有一块碎骨,让李晓霞成了国乒队里最大的病号。



“对我个人来讲,好死不如赖活着,真的是这样。就算很困难但也要一直去咬去缠,从中取得胜利的话才会有必胜的信念。”抱着这样的信念李晓霞一直在坚持着。“别人说李晓霞不行,我始终觉得她可以。”在李隼看来,李晓霞和曾经的弟子张怡宁有太多的相似。“张怡宁输掉比赛时曾经拿水果刀扎自己腿,腿青了说自己练习磕的;李晓霞拿电脑看自己输球视频会气得摔电脑,照镜子摆相同动作甚至可以练20分钟。她们有坚强的意志,但真的非常不容易。”


还好,李晓霞坚持下来了,16年乒乓球世锦赛团体决赛,李晓霞3-2击败石川佳纯帮助中国3-0战胜日本,第四局一度4-5落后他连拿7分实现大逆转,还当选了世锦赛最有价值球员。再到里约奥运选拔赛亚洲区女子单打决赛,刘诗雯、丁宁先后失利,是李晓霞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夺得冠军拿到里约奥运会女子单打第一张入场券,这个冠军也意味着,昔日的中国女乒的一姐又回来了。



奥运会前三轮,李晓霞一局不失杀入半决赛,面对创造个人最佳战绩的福原爱,赛前还谦虚表示:“已经做好打七局甚至输球准备。”的李晓霞干净利落的直落四局杀入决赛,福原爱整盘比赛只拿到9分。打的福原爱双眼望着天花板,眼里饱含热泪。决赛面对同样的奥运赛场,同样的对手丁宁,李晓霞在先输一局,前三局1-2落后的不利局面下连扳两局,但接下来两局,丁宁的状态更加稳定,最终丁宁完成了复仇夺得金牌,李晓霞淡然走上前去祝贺了队友,收起行囊,离开了场地。


“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对得起自己就行。”输掉了这场奥运决赛,李晓霞的内心有些失落,但她说自己的目标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女团的比赛,“对我来说,比赛并没有结束,我会全力以赴准备好团体赛。”没有人比这位老队长更加坚强,所有人都知道,她希望用奥运金牌作为自己告别最好的礼物。和很多人不同,蜗牛是李晓霞最喜欢的动物。她曾经将喜欢蜗牛的韧劲,并将蜗牛图案放到自己T恤上,以此激励自己前行。“蜗牛是很坚强的动物,我看过一篇报道,有两种动物能达到金字塔尖,雄鹰和蜗牛。雄鹰能力特别强,但蜗牛靠的是一点点往上爬,遇到下雨还会被冲下来。我没有雄鹰那种天生能力,只能靠后天勤奋,像蜗牛一步步往上爬。”



蜗牛曾经触到最高点,一个永不放弃的李晓霞也诠释了蜗牛的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乒乓球对我来说就是人生最好的历练,它让我学会了很多,学会拼搏,学会不放弃,也学会看待成与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知道体育的魅力就是挑战所有不可能。”


(实习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