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

视频 | 【读·书】第三季:《拉面》

侧耳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2-08-17 14:38

(以下为诵读文字):


       拉面的紊乱之美也经常出现在电影中,并且获得赞赏。拉面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已经出现在许多电影中,其中又以小津安二郎所执导的电影最为著名。在他的电影中,拉面总是透过特定的角色与场景,传达出人物粗俗或谦卑的形象。然而,当伊丹十三(Itami Juzo)执导的喜剧讽刺电影《蒲公英》于1985年推出后,拉面在长篇电影中便拥有了统一的主题。


      面对以法国与意大利料理为代表的高级美食热潮,拉面成了堕落情势之中的本土解药。电影《蒲公英》便企图通过视觉呈现,再次巩固手作拉面的地位,相对于高级欧洲料理那种高高在上又令人陌生的特质,拉面更显得平易近人。电影中有一幕场景,表现一群典型的日本上班族不自在地坐在一家法国餐厅用餐,这家餐厅便是美食热潮的象征。讽刺的是,这群人当中只有最年轻的同事——也是职级最低的那位——能够享受法国料理,因为全场只有他了解法国料理的菜色与上菜的服务流程。相较之下,唯有拉面店才是这些上班族能够开心又从容地享用食物的地方,既不矫揉造作,也没有无谓的竞争。


      这部电影的主角蒲公英是一位在东京经营小型拉面店的寡妇,电影的主要剧情是一位卡车司机出言批评她煮的拉面难吃,进而下定决心指导她做出最美味的拉面。故事结局是这位寡妇的拉面店变得大受欢迎,而且经常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风行的美食指南、杂志与电视节目上。


      伊丹十三通过这部电影呈现出这道料理的今昔对照——过去不太光彩的料理,却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一股热潮,不论制作还是消费。考虑到当时围绕这道料理展开的各式爆炸性宣传,导演伊丹十三采用拉面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也强调了这道料理快速扩张的社会与经济价值。举例来说,电影以运送牛奶的货车司机副手阅读一本名为《拉面之道》的书作为开场,似乎是在影射《我爱拉面!!》这本出版于1982年的畅销著作。


      这种对拉面高度吹捧的讽刺意味也相当明显,拉面在物质层面的低廉价值以及其足以唤起精神奉献的事实,都为这部电影提供了许多幽默效果。电影中有一幕经典场景,一位打扮成茶道大师的男人教导学徒食用拉面的正确礼仪,相比这道汤面的粗俗形象,以茶道礼仪来应对,确实是一个相当幽默的桥段。如同饮茶文化也是从日常生活习惯发展而成的礼俗,伊丹十三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了解到,吃拉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成为一种习俗。另一幕讽刺设计是关于一位失业流浪的教授,也是一位拉面专家,他与其他落魄的朋友们一边捡拾高级餐厅的厨余一边对这些食物评头论足。


     《蒲公英》借由这些场景引导观众思考投射在食物与饮食上的多重意涵,那绝不只是延续生存的工具而已。伊丹十三针对不同食物与饮食方式所造成的武断社会意义与地位加以讽刺,并选择在美食热潮最盛行的时候拍摄这样的电影,说明当时在日本及世界各地,外出用餐已经成为一种对社会经济有着深远影响的娱乐形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