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禁虐待胁迫 法律向电击治网瘾说不?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董亚欢

2017-02-07 00:53:57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高度应用,未成年人接触网络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据统计,2016年,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达1.6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超过90%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然而,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不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信息,净化网络空间,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可以说是时不我待。此时此刻,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网游宵禁”,第一步是实名制登记


此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第23条明确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人称这项规定为“网游宵禁”,那么所谓的“宵禁”真的能管住未成年人吗?



沈奕斐认为,实际上在这个时间段中,大部分正常的家庭都不会让让孩子玩游戏。如存在条例中所禁止的10点以后还在玩游戏的情况,那很有可能已经不是网络本身的吸引力问题了,家庭教育也一定存在缺失。这条规定本身针对的是一些极端现象。


不过,针对这条规定,许多游戏公司则是叫屈称以自己现有的技术手段,很难承担起监管的责任。不少人也在质疑这项规定是否只是制定者美好的憧憬。


方正宇称,游戏厂商需要肩负社会责任,第一步就是落实实名制登记。“网游宵禁”制度的实施,必须基于网游实名注册等配套制度的有效实施,否则,一旦无法通过注册信息来判断用户是否为未成年人,这项制度的有效性就将大打折扣。而游戏厂商如果做不到位,按照现在的条例规定是可以根据情况处罚款或停业的处罚,这可能会促使更多网络游戏公司把这个社会责任承担起来。


游戏分级,需要多方跨界合作

    

非但在游戏时间的限制上有难度,游戏内容限制也同样有难度。根据条例,网络游戏服务提供商要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游戏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分级制度存在相似之处。



沈奕斐:实际上网络游戏很难做仔细的分级。但是在国外有很多游戏推出之前,会有一个青少年鉴评专家的评定。这个游戏对青少年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增加他暴力倾向,会不会使他对现实生活没有兴趣。也就是说在游戏正式面世之前,需要有这样一份专业人士签字的评估报告。而在我们国家,无论是电视剧也好,还是游戏也好,针对青少年并没有专家跟进。完全是一个不太懂青少年的人(游戏厂商),从商业角度去做的。所以青少年产业和其他产业不太一样,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他们认为孩子是属于整个社会的。所以这个防范不仅是家长、学校来防范,而是整个社会来防范的。凡是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一定要经过一个社会的考核。我觉得这个条例里面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方方面面规范。但是从目前这个角度来说还没有做到更进一步的,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也没有这样的力量。未来我们从跨界的几个角度,青少年教育、游戏、商业的角度如何跨界结合,这是摆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后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禁止“电击治网瘾”,更要重申“网瘾不是病” 

    

另一颇受关注的规定是,在此次送审稿条例中删除了“网络成瘾”等字眼,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构成犯罪的将入刑。


    

对于一直声讨电击疗法治疗"网瘾"的人们而言,这样的规定可能将使过去一直难解难分的“网瘾战争”终见分晓。因为从一前一后的变化不难看出,条例对于矫治“网瘾”,尤其是对目前市场上盛行的各类电击“疗法”持审慎乃至否定态度。


沈奕斐认为,此次送审稿中对于“网络成瘾”等字眼的删除,其实是一个进步。在她看来,所谓“网瘾”并不是一个病。它只是一个征兆、一个表征体系,背后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当“网瘾”尚存巨大争议时,任何“摸着石头过河”的治疗都存在极大风险,但“网瘾治疗中心”等机构却将此推翻,这本就不科学。对其禁止,也是必要的矫枉。


给孩子戒“网瘾” 家长得先想好“退路”

    

那么既然“网瘾”尚不能被当作疾病,更没规范的治疗办法,干预就得以教育为主。节目中,两位嘉宾也举了身边的例子来表明,许多未成年人之所以会沉迷于游戏或网络等虚拟空间,往往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简单粗暴造成的。


在家庭教育方面,方正宇认为,父母要学会如何去吸引孩子的兴趣,戒除网瘾得先想好“退路”。



方正宇:如果说真的有所谓的戒除网瘾的话,就是你把pad和手机从他身边拿开了。他多出来的时间,你让他做什么,而且能让他愿意做,并且是有益的,这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说我陪孩子玩,我愿意搭精力,但是我陪他玩什么,坦率来说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这个问题只有解决好了,你把后面的退路有了之后,前面所说的把他的pad拿走,把手机拿走,才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案。我们现在社会要解决的,不仅是帮助小朋友,更多是帮助家长。你要教会家长应该怎么做,首先家长要学会之后才可以真正的影响到孩子。


正如方正宇所说,给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可以说是一个牵扯到方方面面,复杂的社会问题。明显靠一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或是任何一个部门,都很难彻底根治。法律有了,接下来就需要各方面的衔接。而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是第一责任人。成年人和整个社会要做的,就是使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暴力”的侵害,让他们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编辑:方哲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