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视频 | 滴滴系25款App下架 数据炼油时代安全如何保障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英

2021-07-10 18:03

今天,国家网信办发布关于《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提出,“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另外,国家网信办昨天通报: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应用商店下架上述25款App。


近来,大数据杀熟、人脸识别泛滥、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关注度都很高。如何在高科技和用户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谁在偷窥我的隐私?


近期,有关人脸识别的争论此起彼伏。“人脸识别时一定要穿上衣服”也登上了热搜。


记者:“人脸识别时所采集的区域,不仅仅是我的一个大头,而是摄像头所覆盖的所有范围,比如说我今天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摄像头都会拍摄下来,并且传给后台。”


“人脸识别”、“指纹验证”、“声音解锁”、“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数据,具有唯一性、终身性、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或者被滥用,将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害后果。



而在国家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检中心的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测评一款购物资讯类App。下载、安装之后,App要求使用用户手机的相机、相册、地理位置等权限。当检测人员拒绝授权之后,App直接退出。


闪退之后,App处于无法使用状态,但它却仍在后台偷偷采集用户手机的应用列表、MAC地址等信息,甚至将其外发到第三方服务器。


国家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移动安全实验室负责人张艳介绍:“应用列表在用户的终端侧,可以探测到用户使用app的习惯,看用户的喜好、日常会使用哪些App。Mac地址对于用户手机终端来说,是唯一的设备标识信息。不同的App如果都收集了用户的Mac地址,进行了相应的关联之后,就可以对用户相应行为习惯画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去挖掘用户画像,为后续的广告推送等提供便利条件。”



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9亿,应用程序则有数百万个之多。2年多来,这个实验室在安全测评中,频频发现APP私自或者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强制索要用户授权等问题。


国家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顾健表示,目前主要发现了四类问题。第一是隐性地收集个人信息,比如说在没有声明或者没有经过用户允许的情况下,收集了用户个人信息。第二类是过度收集,也就是超出了使用范围来收集信息,比如说一个导航,那它读取用户的图片、通讯录等等,就是超出了用途。“还有一些(App)就是把搜集到的信息非法地使用,比如说卖给第三方做其它用途。第四,有些App 收集到的个人信息,它存储传输的时候缺乏保护,比如是明文传输。”


谁在计算我的隐私?


信息社会里,数据成为数字时代的石油,是当今最有价值的资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大数据杀熟,也在不断迭代。第一代,面向不会跨平台比较价格的熟客;第二代,面向熟人精准画像,从而推送定制化的产品、内容,影响用户的选择。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 表示:“第二代的大数据杀熟,实际上他不是熟客,是熟人。所谓“熟人”,就是说平台通过各种方法收集了你的信息。通过这些数据的广泛的收集,如果获得的画像越精准,它通过信息孤岛的制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面控制或者说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这个对消费者来说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事儿。”



近日,因为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滴滴出行"、"滴滴企业版"、"运满满"、"货车帮"、"BOSS直聘"等App被下架。


问题在于数据出境,就是属于中国公民或者中国实体的一些信息,在没有受到监管的情况下,被转移到国外的话,就会带来很多相关的安全隐患和隐私的泄漏。”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国际计算机学会学者任奎分析认为。



谁来保护数据安全?


从侵犯隐私到数据安全,在人工智能大发展时,制定游戏规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为了解决数据流转和共享时隐私安全隐患这一长期瓶颈和行业痛点问题,学术界、产业界提出了多样化的技术解决方案,其中以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为主的隐私计算技术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韩伟力表示:“隐私计算其实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如何在数据不迁移的情况下面,获得数据使用的价值,同时可以保护数据的隐私。”


一个月前公布的国家《数据安全法》也在法律层面规范了数据处理活动,而上海的相关条例也正在酝酿中。“目前上海正在开展数据综合立法工作,力争在数据权益、数据交易等关键领域加强法制保障。”上海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戴柳表示。


“我们也呼吁在人工智能跟算法的发展当中,一定要能够做到两个。一个词叫做道德,另外一个词就是叫做公平。”长期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唐健盛呼吁到,“只有有了道德和公平的保障,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的迭代,才能够真正为我们消费者和消费生活创造价值。”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英 编辑:小真)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