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排练直击 中英双语音乐剧《春之觉醒》蓬勃绽放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2020-01-04 15:52:23
今年9月,音乐剧《春之觉醒》将再度排演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个时隔一个世纪的故事,用它自己的语言,讲述着触动人心的震颤。 在经历了五个月紧锣密鼓的面试、排练之后,这部由上海文化广场与泓洋国际联合制作出品的全新《春之觉醒》 即将在1月10-19日登陆上剧场,连演12场,在2020新年伊始的冬日里,为上海的观众演绎属于青春的生机与诗意。
近日,音乐剧《春之觉醒》剧组首次开放排练厅,向媒体与观众呈现了剧中极富特色的几首曲目,并通过导演斯宾塞·里夫的解读,让观众一睹这部崭新制作的独特魅力。
本次音乐剧《春之觉醒》为剧中三位主要人物设置了两组卡司(演员进行演绎)——由出演过2016年版本的资深音乐剧演员刘令飞、丁臻滢、胡超政组成“回归组”,由张智涵、杨舒妍、张玮伦搭档的“青春组”。
首先唱响的是由丁臻滢带领着女演员们共同演唱的《妈妈生下了我》(《Mama Who Bore Me》),这首歌由慢至快,用强烈的节奏和律动道出了女孩们内心对成长的困惑与挣扎;紧接着,刘令飞、胡超政和男演员们用另一首火力全开的摇滚风歌曲宣泄了少年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青春组主演张智涵、杨舒妍和张玮伦随即接棒,带来了《触摸我》(《Touch Me》)和《那来自身体的声音》(《The Word of Your Body》)这两首慢歌。最后,全体演员共同演唱了剧中的最后一首歌《紫色夏日之歌》(《The Song of Purple Summer》),它在剧中象征着冰雪消融之后的希望和温暖。
斯宾塞·里夫表示,“彩排探班”在百老汇是一项非常常见、也非常重要的活动。在一部新作品首演之前,这几乎是媒体、业内人士和投资人独家窥看他们对剧目期许和想象的窗口;而此次探班更是大胆邀请了观众和高校社团代表参加,排练厅里零距离的观演关系,也非常直接地让演员们感受到来自观众的目光和反馈,从而更好调整状态。从本次探班过程中展现出的种种颇费心思的调度与设置,也不难看出剧组对这次“超前点映”的重视,和他们对待创作严谨负责的态度。
《春之觉醒》的原著虽然诞生于一个多世纪之前,但它的影响和魅力却得以绵延至今。故事描写了在当时观念极其保守的德国社会,一群青少年对于自身本源的探索,对于循规蹈矩社会的无声反抗,对于初生爱意的无知懵懂,对于前路充斥的迷茫与拨开荆棘所见的希望。其间喷薄而出的思想与能量,让百余年后的青年人依旧心间颤动。
虽然情感是共通的,但是在表现情感的方式上,东西方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如何才能让演员更好地把握人物、进而传达给中国观众?这也是剧组在创作和排练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导演斯宾塞·里夫(Spencer Liff)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春之觉醒》2015年百老汇复排版的编舞:该版制作打造了百老汇第一部融合手语的音乐剧,通过聋人演员与听觉正常的演员共同演出,用突破性的肢体及舞台表现,描绘出了剧中的隐喻与压抑。这使他在百老汇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晋导演兼编舞,也使得他在进行跨语言、跨文化创作的时候更有信心。在此次创作过程中,他也将融入中国文化意象,用落地化的方式重新诠释作品作为了重要的目标。出任音乐总监的伦敦西区资深音乐总监菲兹·沙普尔(Fiz Shapur),也有着丰富的跨国、跨文化音乐剧制作经验,他们均表示,语言不会构成对这部作品理解与审美的障碍,在排练过程中,主创和演员们会反复揣摩、尝试中英文在词句、节奏中微妙的差异,在忠于文本的基础上,用情绪和表演来弥合其间的距离。
《春之觉醒》有着不同于多数伦敦西区或纽约百老汇音乐剧的突破性叙事方式,也不以华丽布景和庞大阵容取胜,这是一部走心的作品,一部感性又充满力量的作品。中方导演刘晓邑作为参加过2016年版本的创作者,在谈及作品时也说道:“《春之觉醒》是一些人的伤痛、喜悦、经历、成长,因为作品中的丰富层次与不可言说的青春秘密,才让其更具普世性;同时,希望每个观众都有属于自己的被击中的瞬间。”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实习编辑:李珂)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