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4″

视频 | 生逢1978|她让航天重要部件合格率从一提到十成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8-08-27 08:00:37

人物小传:

苗俭,出生于1977年5月,上海人。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首席技师,她先后参与运载火箭、战术武器和飞船等型号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与生产。


投身航天事业23年,苗俭的成长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因为改革开放,她随“支内”的父母回到上海;因为改革开放,她能够从事高精尖的航天领域部件加工;因为改革开放,她能够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大步迈进。


1999年,苗俭在上海陆家嘴


还记得2005年10月12日,当时针指向9点,“10、9、8……”整个车间随着读秒声安静下来,随着神舟6号的成功发射,我和我的同事眼角泛起了激动的泪光。当时我们上海航天局承担了神舟6号飞船部分图像测控、通讯设备及着陆缓冲发动机的制造任务。


如今,我是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精密加工中心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双工种高级技师,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首席技师。我从事数控加工中心编程及操作工作已经23年,先后参与了运载火箭、战术武器和飞船等型号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与生产。


我的成长过程与改革开放进程相接近。因为改革开放,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折;因为改革开放,我能够从事高精尖的航天领域部件加工;因为改革开放,我能够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又一次大步迈进。


改革成就了我,也让懂得抓住机会的我能够投身于改革。


2006年,苗俭在工作岗位上


我出生于1977年,记忆中的童年都是在山里度过的。我的父母曾是“支内”青年,为响应祖国需要,带着刚出生的我前往安徽黄山支援内地建设。那段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在山里很是开心。我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将会一直扎根在安徽,没想到很快发生了改变。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支内”青年有机会回到上海。1985年,父母带我回到了上海,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那时,我刚读小学三年级,父母期许我能够成为一位知识青年,做一名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因此我努力读书,梦想成为一名大学生。或许因为回到上海后频繁搬家转学,初中毕业时,我没能如愿考上高中,而是被原上海市劳动局第二技工学校录取。


曾是老钳工出身的父亲鼓励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技工一样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我很快摆脱了消极情绪,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在技校铣工班3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各科成绩均名列班组前茅,还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和学生会主席。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电脑等高科技产品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1994年,计算机应用程度较高的数控行业在技校的教学中应运而生,我通过层层考试,从全校200多名学生中胜出,成为12人数控精英班的一员,还当上了班长。可以说,当时改革开放让整个社会发展更加注重计算机的运用,我正好踏着门槛进去了,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1995年,从技校毕业后,我进入了上海航天局工作。虽然最初分配的岗位是铣工,之前专攻的数控专业无法学以致用,但是能够进入航天局着实让我有点小骄傲。在“神秘”的航天局内,我能感受到航天人正努力推动着我国向航天大国、甚至航天强国迈进。


为了这个伟大的梦想,我暗自想定决心要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我在铣工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年,其间边工作边学习,先后完成了《数控机床技术应用》大专学业和铣工高级工、技师和数控高级工的技能考核。


2002年,单位引进了第一台龙门数控加工中心,设备上遍布的英文标志以及厚厚的软件资料吓退了不少操作能手,领导经再三考虑,最后决定让24岁就成为技师的我独立承担操作数控机床的任务。


2003年,年轻的我有机会走出国门,在集团的安排下去往数控设备更先进的欧洲国家进行学习交流。这次走出去,让我明白自己是井底之蛙,很多专业领域上的先进理念从未想过,但国外已经普遍运用。欧洲之行让我感触很大,也为我今后在航天数控领域的精密加工带来很多启发性思考。


2012年,苗俭参加上海市第十次党代会


改革带来了机会,把握住机会的人也能够成为改革参与者。


在我印象中,技术工人的形象犹如我父亲那一辈,精湛技艺纯靠手工,他们用心专业,几十年如一日在岗位上勤勤恳恳。改革开放之后,更多的先进技术引进来,技术工人的思维方式也更为开放。


为此,我会在工作中思考该如何创新突破,来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后来,我开创性地自行设计工装,使国家航天重点工程某型号重要部件的产品合格率从10%提高到100%;采用多软件计算,解决了国家航天大型件的高精度加工问题。在几乎没有进行编程和专项操作培训的情况下,我为所里加工的各类型号产品零件,产值达20多万元,为研究所节约了大量费用,缩短了制造周期,使研究所的制造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一线的技术工人,我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精密加工的零件最终用在哪个弹船星箭器上,但这并不影响我身为一名航天人的自豪感,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份努力最终都会映射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改革发展上。


(本文作者: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精密加工中心铣工 苗俭)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