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敦煌三危山发现古玉矿 “玉门”“玉门关”有了出处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2017-10-30 17:08

上海交通大学玉帛之路考察团,在历时5年,共计13次,总行程近4万公里的考察之后,形成了“玉帛之路”文化考察丛书。该丛书理清了5500年前至今,中国玉石文化的发展脉落,并有不少十分有趣的发现。



在2017年8月的第十三次考察中,考察团找到并初步确认位于敦煌三危山旱峡的古代玉矿,其开始年代可能早在距今三千五百年至四千年前后。这样看来,敦煌,这个西汉时代由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时,初始纳入中国版图的地方,很可能早在史前期就形成玉料向中原国家方向依次输送的情况。《尚书》、《山海经》等古籍也留下先秦时代有关黑水和三危山的产玉记录,并非空穴来风。面对从敦煌三危山采集来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玉料标本,《尚书·禹贡》所记河西地区三危山一带特产“球琳琅玕”,或将得到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实物证明。而以往的玉文化研究者大都以为“球琳琅玕”指新疆南疆和田玉石。



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成果表明,敦煌之所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因为它首先是西玉东输的最重要枢纽,并非始于张骞出使西域的年代。从敦煌到玉门,是河西走廊西段的250公里通道地区,三千多年前都曾经是西部玉矿资源向中原输送的枢纽地区。敦煌古代玉矿的发现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汉代玉门县在敦煌以东,而玉门关却在敦煌以西。原来玉门县是因为迎接敦煌玉矿资源和马鬃山玉矿资源进入河西走廊而得名,玉门关则是因为迎接新疆玉进入河西走廊而得名的。



过去的学界之所以对两个以玉为名的地名“玉门”和“玉门关”不甚明晰,是因为根据国学的文献常识只能得知新疆昆仑山玉输入中原,却不能知晓马鬃山玉矿和敦煌三危山玉矿的存在。这是文学人类学派通过践行其特有的新方法论——四重证据法(第四重证据,专指文献记录之外的实物证据),更新传统知识和观念的所做的一份努力,也是以艰苦踏实的科研调查实践,所取得的一个重要学术成果。



三危山古代玉矿的发现,将华夏民族对敦煌开发的历史大大提前。这是自1900年发现敦煌藏经洞和外国学者大量运走敦煌文书以来,由中国本土学者在敦煌独立完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探索发现。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编辑:沈佩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