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从“叶氏住宅”到“上海评弹团”那些往事

旧时光里的上海滩

邱力立

2023-12-06 22:07

1951年11月20日在延安中路549号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随着“十八位苏州评弹艺人”(刘天韵、蒋月泉、唐耿良、张鸿声、张鉴庭、姚荫梅、周云瑞、朱慧珍、徐雪月、陈希安、张鉴国、王柏荫、姚声江、吴剑秋、韩士良、谢毓菁、程红叶、陈红霞)的到来,这里成为了如今上海评弹团前身“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的团址。


有关延安中路549号的往事,在不少文章有写到“原为浙江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洪桢良住所”。对此,笔者在查阅《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申报》、《上海电话号簿及购买指南》等资料后发现,40年代后期时在现延安中路549号的范围内曾经同时并存过547与549两个门牌号,即如今549号东部那片有着江南园林景致的区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洪桢良旧居,而西部那幢后来成为过评弹团团址英式洋房的老住户实则应为叶启宇。


叶启宇旧居(上图)与洪桢良旧居花园(下图)


叶启宇,浙江慈溪鸣鹤场人,早年曾在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任职,后因不甘于长期受洋人摆布,开始自立门户,曾出任三兴烟草公司董事长和天堂戏院院主、也曾作为建昌钱庄和杭州泰华药房的股东,可谓“身兼多职”。但就老上海们而言,对于他最深的印象可能还是来源于那家曾经在上海闻名一时的著名南货店“叶大昌”。


1925年,叶启宇在虹口现塘沽路近彭泽路一带创办“叶大昌”,并利用其老家浙江慈溪三北地区的人脉资源迅速研发出风味独特的“三北豆酥糖”与“三北糕点”等系列产品进军上海市场。为了打响“叶大昌”的品牌,叶启宇在对于其产品的宣传力度上可谓下足功夫,他先是请来铅皮匠专门定制了几十只可背的大铁皮箱子,然后再将这些箱子内装上各种三北系列产品并无偿提供给小贩们使用,条件则是当小贩们走街串巷时,必须高声叫卖“叶大昌三北豆酥糖”。同时,“叶大昌”还提供电话送货服务,而当送货员送货上门时也会身穿印有“叶大昌”牌子的黄马甲。刹那间,上海街头巷尾小贩们的“叶大昌三北豆酥糖”叫卖声此起彼伏,而“叶大昌”的黄马甲也成为马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此“叶大昌”一炮打响并迅速跻身沪上知名南货店行列。


叶启宇的名声在之后的岁月里也给他招来了一些麻烦,在他居住于开纳路(现武定西路)72号期间,据1928年5月19日的《申报》报道:“去年12月12日,(绑匪)在开纳路将叶启宇掳去,亦被叶中途逃脱”。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出于时局的动荡,这种惶惶不安的感觉再次驱使着他迁居福煦路(现延安中路)729号,40年代后期729号变更为549号后,叶启宇一家仍居住于此,据1949年版《上海电话号簿及购买指南》中的信息显示,当时549号显示为“叶宅”。


延安中路549号成为“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团址后,弦索之声与吴侬软语交织在一起为这里谱写起美妙乐章。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评话俗称“大书”,以说表历史演义故事居多,主要书目有《三国》、《隋唐》、《水浒》、《英烈》、《包公》、《岳传》等;弹词俗称“小书”,以说表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为常见演出形式,同时还加入三弦、琵琶弹唱,主要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描金凤》、《三笑》、《西厢记》、《啼笑因缘》等。苏州评弹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戏曲艺术,在当时的上海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


“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的成立对于“十八艺人”而言也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他们从过去的“跑码头、唱堂会”到现在的“下(治理淮河)工地、上(抗美援朝)战场”,从昔日里“说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奇故事”到如今“演绎革命先烈、劳动人民的英雄事迹”,评弹艺人们紧跟时代,通过自我革新不断寻求新的艺术发展方向。就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王孝和》等一部部新书新鲜出炉的同时,一种有别于以往“长篇评话与长篇弹词”的新型演出样式——“中篇评弹”也随之问世,并在之后以其篇幅精炼、情节紧凑、主题鲜明等特点逐渐吸引来不少新听客关注的目光。


原“上海人民评弹工作团”团址


在创作与编排新书目的同时,对于“传统书目”的态度究竟是去是留?对此“陈云老首长”给评弹艺人们指明了方向。


作为新中国领导人之一的陈云从少年起就爱听评弹,1957年后开始在工作之余对评弹艺术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不少有利于评弹艺术发展的宝贵意见,评弹人都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首长”或是“老听客”。


说起陈云对于评弹传统书目的关心,“改编《珍珠塔》”始终是无法绕开的话题。该本书目主要讲述了落魄书生方卿去襄阳向姑母借贷时受到奚落,表姐陈翠娥得知后赠其传世之宝珍珠塔助他读书,后方卿得中状元假扮道士唱道情羞讽姑母,再与陈翠娥结亲的故事,其中情节生动且弹唱优美,但也不乏封建糟粕的内容。


从1960年3月至1961年7月,陈云先后8次在谈话与书信中与评弹工作者交流了《珍珠塔》的整理情况。最终,在陈云的建议下,修改后的《珍珠塔》,既保留了原有的故事性和艺术性,又删去了封建迷信内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叶帆子《“老听客”陈云与评弹的不了情》)


在帮助评弹艺人们传承与变革评弹艺术的同时,陈云也十分注重保护评弹原有的娱乐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评弹艺人受“左”的思想影响,同时又由于放噱(“放噱”有制造笑点引人发笑的意思)常会受到批判,都将放噱视为畏途。陈云发现后,就提出要注意评弹的娱乐作用。他知道张鸿声善放噱头,便要张在演出时尽量发挥,并请张鸿声把录音送给他听。陈云听完录音后提出,张鸿声的噱头90%以上是可以的。其中有一回书噱的比重多了,“太多了就不好了”。陈云的意见给了演员们很大鼓舞,他们不但解除了顾虑,也明确了放噱的尺度。评弹的“噱”的艺术又得到了恢复和发扬。(吴宗锡《陈云与上海评弹团》)


这些创业者与曲艺人的故事为延安中路549号的故事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六十年代初上海评弹团迁至南京西路860弄现址后,陈云继续关心着评弹艺术的发展。1981年,他在与当时上海评弹团负责人交谈时所提出的“出人、出书、走正路”指示,在当时评弹界内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许多评弹人对此至今记忆犹新。


南京西路“上海评弹团”团址


2021年7月31日,由上海评弹团出品、陈云纪念馆给予学术支持的原创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该部作品将上海解放一年间所发生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搬上舞台,展现了当时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定金融、平稳物价,打赢经济“淮海战役”的故事,评弹人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再一次向“老首长”献上由衷的敬意。


-END-


本文亦发布于“王阳明66 说上海”微信公众号。集笔者“数年走访收集总结之精华”的《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已与广大读者见面,现已在各大网店有售,大家如感兴趣可以关注,如需笔者的“签名本”也可在“王阳明66 说上海”公众号中进行留言。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