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告别保本 资管新规落地元年如何打理“钱袋子”?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2-01-05 14:06:53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保本的,不过,从今年开始,这种情况将成为历史。元旦正式落地的资管新规中明确要求: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这意味着,“保本保息”、“零风险”,过去的理财产品常常承诺的这些关键词,将正式成为过去。收益率出现涨跌波动,甚至亏本,将成为市场的常态。
这份资管新规,全名是《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由央行在2018年下发,其中对银行发售理财产品提出了三个明确要求:不再推出保本型产品、彻底进行净值化转型、已发产品规模逐步压降。文件原本要求过渡期在2020年底结束,但因疫情因素,延长了一年,到2021年底。
新规的落地,直接影响到了老百姓的投资计划。有人表示,理财产品不保本,宁愿买股票。也有人说,虽然自己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财产品也可以零风险的观念,一时之间难以消除。
确实,对于不少投资能力有限的普通人来说,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是安全、实惠的不二之选。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末,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近28万亿元,投资者数量超过7000万,其中99%为个人。
那么,央行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呢,让老百姓自负盈亏呢?
业内人士表示,保本型理财产品名义上虽是理财产品,但是不会有本金亏损,利息比定期存款还高,相当于“借理财之名,行存款之实”。但理财和存款的监管规则完全不同,因此,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存在,严重扰乱了行业规则。
而“刚性兑付”名义之下,其实也暗含风险。对银行等机构来说,由于银行的投资行为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的风险,但是却要保本保息地刚性兑付给投资者,这就给银行本身带来金融风险。而对投资者来说,“刚性兑付”产品降低了投资进入门槛,导致他们风险意识欠缺。如果碰到一些机构或平台,明明没有资金管理能力和资质,却借着保本保息的幌子招揽客户,投资者就很容易受骗上当。
那么,普通投资者接下来应该如何打理自己的钱袋子?对此,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张秉文表示,告别保本保息迎来自负盈亏,要求投资人更加仔细地评估个人的资产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追求本金安全的,可以尝试存款、货币基金等保守型产品;想要追求较高收益、并能承受相应风险的,可以选择股票、基金;当然,也可以继续尝试银行推出的各种净值化理财产品,根据风险等级、投资范围、历史净值波动等因素,在寻求专业人员建议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其实,相比普通投资人而言,保本型理财产品清零,对银行等机构带来的挑战更大。为此,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的这三年中,各大银行都在积极压缩保本型理财产品规模、扩大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上半年,保本型产品存续余额仅剩1500亿元;到去年年底,压降清零任务基本完成。对于难以处置的约2万亿元规模的存续产品,银保监会去年10月发文要求,按照相关规定纳入个案专项处置,直至全部清零。与此同时,银行加大了净值化产品的发行力度,使得净值化产品存续量直线上升。到去年11月末,全国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5953款,环比增加了1223款。
为了对净值化产品优化管理,各大银行纷纷成立了理财子公司,重新布局理财业务。目前已有25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4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2家已获批开业。
张秉文表示,相较于传统银行理财业务,理财子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助于建立多样化理财产品体系,更好满足客户多样化投资需求,同时,也将有助于实现自营业务与代客理财业务完全风险隔离,真正实现“买者自担、卖者尽责”的转型目标。但是,如何将相关架构落实到位,也切实考验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服务能力与生存能力。此外,在致力于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如何利用资金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也是各家银行当下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看看新闻Knews编辑:金梅 翟静 阮丽)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