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

视频 | 从顶流到失声 前总统特朗普“消失”是得罪了谁?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陈维琴

2021-01-28 15:37

特朗普“消失”了!自从推特封禁特朗普之后,这位曾经的顶流一夜之间悄无声息了。


起初,对于社交平台封禁特朗普的决定,网络上基本都表示支持,不少人觉得“这一招”终于治住了特朗普,消灭了那些“罔顾事实”、“煽动分裂”的言论。



但在一片叫好声中,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发言让我们反思,她认为关停特朗普账号的决定是“有问题的”。


当然,默克尔并不是为特朗普辩护,她的原意是说,"言论自由是最根本的基本权利。针对这项基本权利的干预只能根据法律,并在立法机关定义的框架内进行,而不是根据社交媒体的公司管理决定。基于此,关闭特朗普的推特账号是成"问题的"。"


在这里,先给默克尔点个赞,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问题之所在。



依我看,账号被封这件事儿,其实有两个层面,第一,特朗普发布煽动性的言论,该不该被封?封号影响他的言论自由了吗?第二,网络巨头有权封号吗?到底谁有决定权?


首先,账号该不该被封?其核心问题指向的是,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特朗普有没有越界?



言论自由,Free Speech,是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大意就是一个公民,可以针对政治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不受审查地自由地发表意见。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也明文规定,国会这样的公权力不得限制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


那么,特朗普的言论自由被侵犯了吗?


言论自由是一项公民权利没错,但是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应该损害国家的、社会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所以,极端的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有底线的,肯定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是的话,那别有用心的人,岂不是可以堂而皇之地到处煽风点火,制造事端了吗?



再进一步说,民主党人这一次是指责特朗普“煽动叛乱”,那么“煽动”和正常的意见表达,肯定也是两码事儿。“煽动”不是单纯地表达个人意见,而是带有目的的,甚至可以说是抱着搅乱或者危害社会的意图,鼓动别人去做一些事情,所以“煽动”肯定是超出了言论自由的边界。


要问特朗普被噤声冤不冤?我觉得不算冤!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为特朗普喊冤,毫无必要。


而特朗普账号被封,还说明了一件事儿,那就是言论自由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像美国等西方国家所长期宣传的那样。


所以,我们应该要问的问题是,西方的“言论自由”,到底是谁的自由? 谁又具有裁量权?


在去年香港的“修例风波”中,反中乱港势力和部分香港媒体打着“言论自由”旗号,肆无忌惮呼吁“以武抗暴”,鼓动青年学生参与违法暴力活动。当时,我们一直在批判说,这是有目的地煽动暴乱,但部分美国政客和媒体是怎么说的?他们说这是“言论自由”啊。



还有2015年的法国的《查理周刊》遇袭事件,事后,法国等西方世界想借此把“言论自由”的价值观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去年,法国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再次展示这一漫画,并认为这是言论自由,结果发生惨案,当街遇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在西方世界,什么是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这些似乎都是由掌握更大话语权的一方来决定的。


在美国和在香港发生的事情,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为什么在美国媒体口中,特朗普是“煽动叛乱”?港独分子就是“言论自由”呢?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的主流媒体明显更有操守。在报道当中,我们可没有说,特朗普不承认大选结果那是“言论自由”,“攻陷国会山”那是“美丽的风景线”。


所以,西式双标再一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利于他们的时候就是“言论自由”,不利于他们的时候,就是“煽动叛乱”。


就不要说我们中国了,就算是特朗普,他现在失势了,他说的话不符合美国精英的利益了,也立刻被网络巨头们封杀了,一点“活路”也没给留。



在我看来,特朗普被禁,的确是他自找的,但是网络巨头们也不是什么白莲花,如果真的是正义感爆棚,那么特朗普之前也说过很多过分的话,怎么不封禁他呢?推特是什么时候开始给特朗普的推文打上“有争议”的标签的?就是在他输了选举之后嘛,这事儿做得太明显了。脸书就更不用我多说了,两面三刀的事,做得太多了。


接着来说第二个问题,正如默克尔所指出来的那样,特朗普被噤声的最大争议在于,封号是否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裁量权到底应该由谁掌握?


1996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通信规范法”第230条,这个条款规定,网络公司无需为第三方使用者的言论内容负责任,但规定也没有明确说,社交媒体不可以封号。



这么看的话,推特和脸书“封不封”特朗普都可以,因为确实没有明确的规定。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推特、脸书这样社交媒体确实有很多问题,例如被境外势力渗透、传播仇恨言论、恐怖主义等等。


若干年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就利用社交媒体大肆传播恐怖主义思想。搅乱中东各国的“阿拉伯之春”也是依靠着社交媒体进行组织工作。这些事情,因为基本没有伤及美国本土,所以没有引起很大的重视,没有进行有效的整顿。


在“攻陷国会山”事件之中,脸书,Ins等社交媒体也不是无辜的,《华盛顿邮报》报道称,这些平台为“暴徒”提供了组织上的便利。



但是根据美国法律,他们确实可以“无所作为”啊,网络公司无需为第三方使用者的言论负责啊,这些全球型的社交媒体居然是一片“法外之地”。


因此美国社会也存在检讨的声音,但是想推动科技立法,难度很大。争议的背后,有美国人对政府监督的怀疑,有党派利益的争斗。


更加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些有问题的平台,在暴乱之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了“言论自由”的裁决者。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公权力需要受到监督”的阶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掌控数据和信息渠道的社交平台,是不是有着“过大的权力”呢?需不需要被监督呢?


默克尔批评封禁特朗普“有问题”,其矛头也就在这里。当然,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美国的难题,各国也都在面临这方面的挑战。


2018年的时候,德国正式施行了《网络执行法》,根据该法案,对虚假新闻、仇恨言论等违法内容处理不力的社交网络平台,可以被处以最高5000万欧元的罚金。上个月,欧盟又两部新的数字法案《数字服务法》和《数字市场法》,旨在进一步限制美国科技巨头的市场行为,规范欧盟数字市场秩序。



就在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正好也看到我们中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里面对于煽动暴力啊,宣扬恐怖主义啊,传播谣言啊,都是明文禁止的。


最后我想说,特朗普账号被封,我们真不需要为他感到冤枉,也不需要为推特、脸书等社交平台叫好。我们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重新定义言论自由?又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寻找到改革与前行的方向。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