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视频 | 一天三个重磅 拜登中东战略大变脸!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4-08 20:40

当地时间4月7日这一天,拜登政府接连发布三项重磅决定,都和中东有关。


伊核协议迎曙光? 美国宣布准备解除对伊制裁


经过两天的维也纳会谈,美国在伊核协议问题上的态度出现转圜。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4月7日,美国国务院表示,美国准备取消对伊制裁。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宣布,美方准备采取必要步骤以恢复履约,包括取消一些同伊核协议不一致的制裁。不过,普赖斯并没有提供具体细节,也没有给出时间表。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表态为伊核协议带来曙光,不过美国在先解除制裁还是先履约,以及是否可以“分步走”等问题上矛盾依旧。据悉,各方将于4月9日再度举行专家会谈。


伊核协议相关方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会谈


中东问题专家王晋认为,美方能否取消制裁一直都是打破美伊僵局的关键。不过,对于美国是否能将表态落实到行动上,以及如何落实,仍然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毕竟这其中牵涉到诸多步骤和程序,包括重新审视要取消的是哪些制裁、将会涉及到哪些部门,以及相关部门该如何配合等等一系列问题。


反观伊朗政府,在此期间也会面临较大的压力。王晋指出,去年底,伊朗议会通过了《反制裁战略法案》,根据法案要求,伊朗正逐步增加浓缩铀的丰度和储量。伊朗原子能组织发言人卡迈勒万迪7日就宣称,目前伊朗丰度为20%的浓缩铀储量已近乎达到55千克,约为目标储量的一半。



王晋认为,在当前局势下,如何说服伊朗国内的反对力量,尤其是强硬派和保守派力量,逐步回到伊核协议框架之下,也是一个棘手问题。


此外,伊朗核问题能否顺利解决,还存在另一个不可控因素,那就是以色列。在维也纳会谈开始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公开表示,恢复“危险的”伊朗核协议“是不应该的”。


话音刚落,一艘伊朗货轮在红海吉布提海岸附近遭爆炸袭击,有美媒报道称,是以色列方面发动了这次袭击。


推翻前任立场 拜登表态支持巴以“两国方案”


让以色列不爽的事情还不止这一桩。当地时间4月7日,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说,拜登当天在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通电话时表示,美国支持通过“两国方案”解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



同日,美国国务院还宣布将恢复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经济、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援助额总计2.35亿美元。


所谓“两国方案”,就是建立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和平共处。这一方案获得多项联合国决议支持。


不过,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执政期间推翻了美国长期支持的“两国方案”立场,不断削减对巴勒斯坦的援助,并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这也导致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与巴勒斯坦的外交接触几乎中断。



拜登上台后,曾多次释放信号,将改变此前特朗普政府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3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格林菲尔德就表示,美国重启与巴勒斯坦的“外交沟通渠道”,并将重新致力于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问题。


在王晋来看,“两国方案”目前仍是解决巴以问题的最优,甚至是唯一的方案,不过,当前巴以之间仍存在诸多深层分歧,彼此缺乏信任,如何在细节上做到让双方满意,并非易事,毕竟自2014年之后,美国就再也没有主持过“巴以和平谈判”。


美军要从伊拉克全部撤离 下一步剑指何方?


拜登政府在4月7日这天做出的第三项与中东有关的决定,是从伊拉克撤军。



当天,美国与伊拉克官员举行了视频会议,双方商定美国驻伊拉克的作战部队最终将全部撤离,但美方仍会为伊拉克部队提供训练。两国政府将举行谈判,以商定时间表。这也是拜登出任总统以来,美国政府与伊拉克政府首次举行战略对话。


据美国国防部消息,目前约有2500名美军在伊拉克,帮助打击伊斯兰国,目前尚不清楚其中有多少人被看作“战斗部队”。


而在阿富汗,美国也正积极推动塔利班与阿富汗政府的和谈,为撤军做准备。



王晋表示,美国自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后,非但没有取得想要的成果,反而深陷地区冲突的泥潭无法自拔,近期,更是频频受到当地施压。


4月4日凌晨,美军驻伊拉克中部的拜莱德空军基地遭到当地极端武装组织发动的火箭弹袭击,此举被外界分析为是对美国撤军的“催促”。而塔利班日前也警告称,美国应于5月1日前根据协议撤军,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


因此,王晋认为,无论是出于外部压力,还是主观意愿,美国收缩在中东地区的兵力,乃至全部撤军,只是时间问题。


采取中东战略收缩政策后,拜登政府下一步将剑指何方?王晋认为,美国从中东撤出的部分作战力量,或将转用于同俄罗斯、中国等国进行所谓的“大国战略竞争”。王晋还指出,无论美国如何威胁施压,做好我们自己,就是对美国最有力的回击。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宋懿)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