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全国文明家庭】王宽、王淑荣夫妇:“厚善”是我们的家风,身教重于言教

时讯

郑州晚报

2017-01-07 09:23:44


家风连着作风,家事连着国事。中央文明委开展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从全国范围评选了300户文明家庭,并于12日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我市马昕家庭、王金宽家庭、方秀云家庭等3户家庭此次荣登榜单,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他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值得每个家庭了解、学习、传扬。

在郑州三户获奖家庭中,“王金宽家庭”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对,王金宽其实就是郑州报业集团率先报道并助推其走上感动中国舞台的王宽。

王宽夫妇爱心育孤的事迹家喻户晓,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家风、家教的故事还鲜为人知。

王宽,1942年出生,淮阳县郑集乡贺庄村人。1956年西藏豫剧团到淮阳招生,15岁的他瞒着爹娘报了名,跟随剧团从一马平川的大中原登上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1965年3月,王宽与小他5岁的师妹王淑荣喜结良缘。1982年,夫妇俩转业调入原郑州市豫剧团,王宽后出任副团长。

按照家谱,王宽排金字辈,原名王金宽。到了剧团之后一直是叫这个名字,上世纪60年代,有人说:“金宽”,这个名字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一心想着金子,是拜金主义,必须去掉。

于是,他的名字就改成了“王宽”,后来在西藏包括回河南唱戏唱响了,都知道王宽,不知道王金宽了。实行身份证制度,查找他的档案核对,发现本名是王金宽,又恢复了。所以,知道王宽的多,知道王金宽的少。

1998年夏天,退休后返乡探亲,王宽和王淑荣遇到了一个名叫袁钱粮的孤儿,从那时起,王宽家的成员开始不断壮大。

没有了父亲的汪海波、父母双亡的汪文胜等5个孩子,先后被王宽老两口收养。这么多孩子,不仅要把他们养大成人,还要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为此,10余年间,王宽夫妇付出了太多太多。令人欣慰的是,这5个孩子都很争气,这当然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王淑荣介绍,王宽当年卖唱养活几个孤儿时,为了增强舞台吸引力,拜师学过变脸,还半路出家习练书法。如今,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好,慕名来求字的络绎不绝。他写得最多的,就是“厚善”两个字。厚是厚道,善是善良。

“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和收养的孩子们的家教,就是宽厚待人,要有爱心,多去帮助别人,多做善事”。

落座之后,围绕着“厚善”,王宽打开了话匣子:我父亲名叫王秉善,人如其名,是村里有名的大善人。虽然他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但一心向善,助人为乐。

1956年,王宽考上剧团在开封培训,父亲去看过他一次。周口距离开封有二三百里,父亲舍不得坐车,背了一袋红薯,走了三天两夜。

看到王宽在练功学本事,吃住条件都很好,他非常欣慰,嘱咐王宽说:“一定争气好好学,咱家负担重,平时父老乡亲帮了我们很多,将来有出息了千万不能忘了大家,要知恩图报!”

让王宽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考上剧团之前,他更小的时候,当时青黄不接,村里很多人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只好互相借粮食吃。他们村里有个五大娘,那天到王宽家里借面粉,想用挖水的瓢借一瓢。

他的父母都同意,但他奶奶说,咱家的面缸也快见底了,万一家里来个客人,擀个面条恐怕都不够,能不能让五大娘去别家借啊?

但王宽的父母说,人家已经来了,咱既然有,无论如何都得先尽着人家,哪怕明天不够咱再想办法。

虽然只是一瓢面,但在那个年代弥足珍贵,父母先人后己的精神对王宽影响很大。

王淑荣说:“我母亲也是这样。”

她五六岁的时候,有个男人饿晕在她家附近,母亲就把他弄到家里给他做饭,把他救醒,走的时候还蒸好了馍让他带走。

后来,王淑荣在郑州工作时,有个带着孩子来医院看眼睛的外地农民,钱被小偷偷了,在街上哭。她的母亲看他可怜,带他到家里吃住了好几天。母亲做这些事是发自内心的善良,这种善良也根植于王淑荣的心中。

一家病倒了好几个,多亏5个孩子帮他们渡过难关

王宽语重心长地说,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收养的这几个孩子,他们不仅是长大了,而且成熟了。成熟的原因,是他们知道孝敬,懂得感恩。

“虽然我们获得了不少荣誉,但他们没有在荣誉的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不给家里抹黑。虽然他们现在已经都搬出去住了,各自有了家庭,但还是把我们当成爷爷奶奶看待。”王宽说道。

说到这里,一旁的王淑荣眼睛湿润了。

她说:“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家接连出现状况,先是王海龙去看望病友,不慎从轮椅上跌下,摔断了8颗牙齿;紧接着我的小孙子发高烧住进医院十多天;不久,我的亲生儿子又突发心肌梗塞,如果不是抢救及时生命都会有危险;后来,由于压力太大,王宽染上重感冒,又犯了心绞痛,也住进了医院……一家人都病倒了,我快崩溃了。”

“九十月份,我们一家人都住在宏大医院。这是我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比我那时候养5个孤儿都难。我整天在医院照顾,基本不回家了,包括王海龙都跟着我在医院。宏大医院是一家慈善医院,院领导知道我们的情况,对我们十分照顾,专门腾出一间房子安置我们,对王宽、我儿子、孙子的治疗费用都给予了较大幅度的减免。”

“而我们收养的几个孩子,更是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撑。我儿子做手术开支很大,知道家里没钱了,两个孙女汪雯、汪欣,每个人拿出了5000元;三个孙子汪海波、汪文胜、袁钱粮工作还不稳定,有的是临时工,但他们借钱也每人给我们拿出了2000元钱,这笔钱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他们经常到医院,帮我干活儿,为我排忧解难。好在儿子的手术十分成功,王宽和小孙子逐渐康复,才算缓了过来。医院的病友都说,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真是比亲生的还要亲。”

“这些孩子在我们遇到危难的时候,这么懂事,这么出力,让我感到十分欣慰。证明我们没有白养活他们、教育他们。老话说‘乌鸦反哺’,通过这次的事,我真是体会到了。”

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不要推出去,而是要拉回来,以心换心地感化他

抚养五六个孩子十几年,并不是一帆风顺,肯定有不少“成长的烦恼”,王宽夫妇怎样应对这样的难题?

在5个孩子中,排行老二的汪文胜非常聪明,也很有个性,曾经一度迷上网络不能自拔,为了让他迷途知返,老两口真是操碎了心。

当时汪文胜十四五岁,考上了河南戏曲学校,学习板胡,学得很快,精力旺盛。当学校附近兴起网吧后,他很快就迷上了上网打游戏。

学校管理严格,晚上不允许外出,他翻墙也要出去上网,一玩就是一夜,到天亮了才偷偷回来。王宽家里有个放钱的罐子,他经常偷偷拿里面的钱,都去了网吧。

王宽夫妇知道后,耐心劝导过他多次,还把一个单位党校的校长请到家里,给汪文胜谈心,做思想工作。这位校长也会拉板胡,通过板胡的共同语言,拉近了和汪文胜的距离,使他有了一些改变。但回到学校,看到学校周围的网吧,禁不住诱惑的他思想又动摇了,开始反复。

最让王宽夫妇揪心的,是他离家出走将近一个星期!

当时,汪文胜不告而别,走了一两天后才给王淑荣打回来一个电话,说他出去工作了,自力更生,不用找他。

王淑荣赶紧查这个电话,发现是街头的公用电话。她心急如焚,到处寻找,腿走肿了,脚磨破了,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让老大汪海波骑着一辆破三轮车带着她几乎跑遍了郑州市区,也没找到汪文胜。

王淑荣忧心忡忡,哭红了眼。到了第六天的时候,老三袁钱粮发现蓬头垢面的汪文胜出现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胡同里,赶紧高速王淑荣。

王淑荣打车赶到,又急又气,心想见到汪文胜非教训他一顿不可。结果一见到汪文胜,发现他满脸满身被蚊子叮咬的都是疙瘩,又心疼了。

原来汪文胜那些天在外面流浪,后来给一个卖热干面的洗碗,对方只管他吃饭,晚上他就睡在公园里。当时是夏天,不知喂饱了多少蚊子。

王淑荣一句责怪他的话都没有,只是问他:“乖,你在外面受苦了。你愿意跟奶奶回家吗?”汪文胜说:“愿意”。

王淑荣先带他理了发洗了澡,又在家里准备了一大桌子菜,让兄弟姐妹们都到齐,欢迎汪文胜回家。

自始至终,王宽夫妇都没有说他任何“不是”。通过这一次的经历,汪文胜知道家才是温馨的港湾,家里人才是真正对自己好,逐渐戒掉了网瘾,回到了正轨。

王宽夫妇说,他们的一个经验是,孩子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要对孩子太刻薄。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推出去,而是要拉回来。真诚地去感化他、以心换心,给他温暖,比你打他、骂他起到的效果更好。你走得近,做得真,孩子们体会就会深,跟你才能有情感的沟通。

人人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王宽夫妇认为,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能带领自己的子女也是如此。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你的好与不好,都会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编辑:胡琰琦)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