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视频 | 新版沪剧芦荡火种快节奏,青年演员群舞添彩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21-03-29 02:50

上海沪剧院又一“看家宝”《芦荡火种》复排后,首次在东方艺术中心亮相,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4月7日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上演。


新版《芦荡火种》由年逾八旬的导演周中庸执导。在他70年的导演生涯中,执导了八版《芦荡火种》。新版《芦荡火种》在“黑夜送粮”“芦荡坚持”等片段中加入群舞表演,让这部传统老戏贴合当下,更具现代气息。



导演周中庸将180分钟老版本缩减到150分钟,这次又精炼到130分钟。别小看这短短的20分钟,砍掉它也是需要果断地“大刀阔斧”。除了保留阿庆嫂的主线部分,整个戏的节奏更加紧凑,更适合当代观众的快节奏审美需求。


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让舞台上增加舞蹈元素成为可能。随着大段群舞表演的出现,结合舞美、灯光,这出家喻户晓的老戏也能让人眼前一亮。


新版《芦荡火种》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新角色”加盟,那就是“芦苇荡”。据介绍,整个舞台以芦苇荡为中心,芦苇会根据人物、剧情需要而全场移动。



周中庸介绍,复排版《芦荡火种》在尊重原剧本的基础上,力求用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台形式呈现,使整个故事更紧凑、更流畅。


程臻饰演的阿庆嫂不仅是一位战斗在隐蔽战线的英雄,也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她的身上交织着“英雄气”与“江湖气”。一口地道的本地土话,有的放矢的表演,尽可能还原丁是娥的表演精髓,“我向丁是娥老师学习,学习她的朴素内敛,表情不张扬,‘平淡’中稳重。”


钱思剑塑造指导员郭建光,在《芦荡火种》中有一段著名唱段“月如银钩星似棋”,他结合“解派”“王派”“袁派”唱腔特色,“蛮过瘾的唱段,常演常新。”



《芦荡火种》创作于1959年,上海人民沪剧团首演于1960年,1963年12月赴京演出,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席观看。赴京汇报归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再次公演,《芦荡火种》创造连演9个月310场,观众超过51万人次的纪录。


北京京剧团移植《芦荡火种》,定名《沙家浜》,扩大它的影响。阿庆嫂、刁德一、胡传奎等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几代人共同记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实习编辑:詹宇婧)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