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记者手记丨告别青瓦台 文在寅终于准点下班了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权小星 邹琪

2022-05-10 13:33

当地时间5月9日上午,文在寅发表离任讲话。3000余字的演讲中,针对朝韩关系、权力机制改革等内政外交进行总结,他认为只有民众团结一心,填补选举过程中激化的矛盾,才能让韩国朝着真正成功的道路前行。


在离开青瓦台那一刻,文在寅说“终于能准点下班了,感觉此刻一身轻松”。或许这才是他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作为中国内地唯一一名被批准长期采访青瓦台的记者,我试图通过五年来在青瓦台的经历,回顾文在寅时代的韩国。


一封特别的邮件


在文在寅卸任几天前的一个白天,我的工作电子邮箱中,收到一份特别的邮件。


这封邮件由韩国青瓦台负责联络外媒的秘书官发送,是文在寅在卸任之际,向在青瓦台注册的外媒记者发送的告别及感谢信。


在邮件中,文在寅感谢了外媒记者对于韩国的关注与热爱,在韩国经历了每一个历史选择的时刻,无论是走在改革先导时刻,还是偶尔步入弯路,都有外媒记者向韩国给予观点与灵感,也为促进韩国与所在国家的友好付出不懈努力。


邮件最后,文在寅感谢外媒记者在过去五年中,在联系韩国与世界方面立下的汗马功劳,并期待未来外媒记者能够继续怀揣热爱,宣传韩国的方方面面。


文在寅还附上了本人亲笔签名,以及“大韩民国总统”的名号,这也成为文在寅卸任前,最后以总统名义签署的文件之一。


笔者的青瓦台记者证件


这封邮件让我想起一个往事:我曾和采访美国白宫、日本首相官邸、英国唐宁街官邸等各国政要的记者同事聊过一个话题——谁最难见到政要?结果,在讲完了我的故事后,青瓦台毫不犹豫被列为首位。


韩国媒体圈有一则笑话——“如果一家媒体有三辆采访车,一辆会给老大、一辆会给青瓦台记者、还有一辆给驻首尔警署记者”,青瓦台记者更是被外界成为“一号记者”。


不过,做“一号记者”并不是很容易就能见到总统一面,大多数时间,记者仅能够在被视为“媒体中心”的春秋馆工作,参加记者会及采访。


从构造来看,青瓦台并非是一栋楼,而是由一系列建筑群组成,其中包括春秋馆、总统办公的本馆、宴会楼,以及青瓦台大多数秘书及官员工作的“与民1、2馆”。


青瓦台建成于1991年卢泰愚政府时期,构造呈现环山包围的景象,总统居住的本馆及官邸在靠山的内侧,与民馆、春秋馆距离本馆均需要步行20分钟以上。这样的构造被外界普遍诟病,认为是导致总统与秘书、民众沟通减少的重要原因。


青瓦台


放与封闭间徘徊的青瓦台


当然,文在寅政府与记者的沟通,也不如想象中那么少。除了一年一度的新年记者会,文在寅政府还会与媒体人保持适度沟通。


例如,在执政两周年的2019年5月,我曾被青瓦台邀请参加文在寅的执政纪念日活动,进入青瓦台内参观,并共同品尝韩国土特产“玛格丽”米酒。


2019年9月,笔者在本馆会议室内留影


当然,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


在青瓦台春秋馆的地下,有一个很少被熟知的“桑拿房”,面积大约50平方米左右。原本该桑拿房只有男性可以进入,因为在1990年代完工时,高级公务员和媒体记者中,男性的比重超过九成。在“坦诚交流”的大氛围下,这也曾是高级别公务员和所谓资深记者之间“喂料”的主要场地。


在采取记者团“白名单”采访制度的韩国,需要加入记者团才能对该部委进行采访,加入与否,取决于记者团内已有记者的投票。


笔者拍摄的青瓦台内部


文在寅就任伊始,曾多次表达将与媒体增进接触的希望,不仅多次派遣发言人前往春秋馆进行会见,还提升外媒联络秘书官的职级,希望能够增进与外媒记者的接触。


文在寅在谈到“挚友”卢武铉时多次阐述,“我承认卢武铉在很多地方有他的失误,我将尽力成为第一个文在寅,而不是第二个卢武铉”。


2017年5月 文在寅正式宣布就任


作为与文在寅同为进步阵营的前任总统,卢武铉政府时期,曾尝试废除记者团制度,完全向所有记者开放青瓦台,但招致一系列副作用,其中包括媒体的反对、管理上的不便,以及安保方面的问题。最终,继任保守阵营总统李明博上任后,这个规则被不了了之。


2008年,韩国爆发“反对美国牛肉进口”的烛光游行,时任总统李明博在向民众道歉时提到:“我在青瓦台的后山上,望向远方的民众,看到一片片亮色,使我不断自责。”而在2017年反对朴槿惠的游行举办时,朴槿惠方面也曾提到,在远方看到民众愤怒的烛光。


青瓦台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首尔中心光化门广场直线距离只有1公里左右,但由于中间被景福宫等设施隔阻,实际距离需要3公里以上,且没有直通公共交通,这也使青瓦台本身呈现出与外界隔绝的效果。


文在寅上任伊始,就将矛头指向青瓦台的封闭构造。虽然最终搬迁青瓦台的计划被推翻,但文在寅将自己的办公地点迁至靠近大路边、与秘书常驻的与民馆。该馆仅作为接待外宾或重要活动时使用,由此我也得到数次进入该馆的机会。


回过头来看,文在寅执政的五年,何尝不是像处置青瓦台办公地点一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相斗?


笔者拍摄的青瓦台内部


在寅的“命运”


根据安排,文在寅在今天上午参加新任总统尹锡悦的就任仪式后,前往首尔火车站,乘坐高铁前往位于庆尚南道梁山的新建私宅。


文在寅与青瓦台,似乎同时完成了历史使命:一个宣布回家,一个宣布对外开放。


韩国执政党共同民主党党内人士在社交媒体发布标题为“回家的路”的图片,并注明了文在寅于5月10日的行程计划


离开青瓦台的那一刻,文在寅向支持者询问,“我是不是一个成功的总统?”


聚集在青瓦台门外,等待迎接文在寅的支持者大喊“是”。甚至有部分支持者接下文在寅的戏言,高呼“请文在寅重新参选”的口号。而这一段问答,在“挚友”卢武铉的卸任时刻,也曾一模一样出现过。


但在我眼中,这一切似乎看起来难以理解——作为一名被更迭政权的总统,却有数千民众前来欢送。


在文在寅卸任前夕,我联系了多位关注政治生态的韩国专家。当谈到如何评价文在寅的执政时,他们不约而同和我谈到了“现实主义”与“制度化”。这两个词,能够贯穿乃至解释文在寅政府五年的主要特点。


一方面,文在寅政府自身是依赖于清算“积弊”上台的,文在寅无论是在对朝关系这样的外交难题,还是在面对检察院改革、权力机制改革这样的内政问题,都积极进行改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此前的左翼政权,文在寅政府强调“不可逆的改革”,从机制及法律、制度方面入手,以韩国版“廉政公署”为代表的高级别公职人员调查处,与最后一刻完成的检察调查权的剥夺,都是最主要的代表,不仅成为文在寅在卸任演讲中“引以为傲”的象征,也是在朝韩首脑会晤等方面,多方共同认可的成就。


文在寅


另一方面,韩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本就复杂、政府内部也存在不同意见,外加上韩国总统无法连任等众多因素,都导致文在寅政府的这些改革,很难在文在寅政府任期内完全实现,在一些改革措施上出现了让支持者难以认同的倒退。


此外,文在寅政府内部经济政策方向出现失误,中产阶级最重视的民生及房地产问题上的失败,成为文在寅政府,乃至左翼势力在本次选举惜败的“最后一棵稻草”。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文在寅的离任讲话中,在谈到韩朝关系时提到,“有些壁垒,光凭我们的意志是难以逾越的”。意指韩朝关系的背后,不能只怪韩国的决心和努力不够。


2020年1月 文在寅新年记者会 ,笔者为第二排左二


在文在寅离开青瓦台之际,我向文在寅周边人士金先生联系。作为文在寅的“挚友”之一,金先生曾于2000年代文在寅尚未从政时开始,跟随文在寅多年。


2017年3月,我曾与金先生联系,当时他向我表示,“作为一名支持者和周边人,期望的并不完全是卢武铉的回归,而是继承卢武铉以人为本的精神的同时,做更好的文在寅”。


现在,我再次拨通了金先生的电话,请他分享对于文在寅五年的感受。他说,“无论成败,我还是希望,如今的文在寅,能够卸下命运的包袱。“


青瓦台到底有没有“魔咒”?


文在寅就任第二年,我在春秋馆参加记者会后,曾与青瓦台一名负责外媒联络的女性官员交流。这名官员曾在华短暂留学,并能够理解一些中文。


当时我问她:中文有一个名词叫“青瓦台魔咒”,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她笑了一会儿,然后突然沉默。随后,她引用了文在寅在新年记者会上的表态——“我希望,在我卸任的一刻,成为一名被彻底遗忘的总统”,并且附上了一句自己的看法“毕竟在韩国的政治,卸任者,能沉默就是金”。


笔者拍摄的青瓦台内部


无论是曾在青瓦台后山腰上,观望着首尔市区游行的李明博,还是因青瓦台内行踪成谜,进而招致弹劾的朴槿惠,又或者是作为光化门“反朴”游行后上任的文在寅,都曾经提出过将青瓦台搬迁。在文在寅政府甚至为了搬迁而成立过专项组,但最终因现实条件为由不得不告终。


一位与尹锡悦曾接触过的韩国教授告诉我,作韩国政坛的“新人”,尹锡悦确实需要一些“标新立异”,甚至是显示与前任总统差异之处,而总统府的搬迁,肯定是一个展示“新气象”的绝佳时机。即便不考虑外界纷纷扰扰的所谓“风水”,与前任总统标新立异,在政治割裂的大环境下,是一个稳固支持者的最好举措。


“毕竟,对于一个合格的政客,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可能是具有政治意图的操作。”教授如此总结。


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


目前,尹锡悦方面尚未就新的总统官邸起名,官方称为“总统室”(总统办公室)。但在一些尹锡悦执政团队的成员会餐过程中透露,会将青瓦台称之为“龙瓦台”,代指位于龙山(首尔地名,新总统府的所在地)的青瓦台,英文则起名为“DragonHouse”,简称“DH”。


与此同时,在前任总统朴槿惠在首尔监狱入狱之际,也有一批朴槿惠的支持者,认定弹劾朴槿惠属于非法行为,为表达仍认可朴槿惠才是总统,称首尔监狱为“首(尔监狱)瓦台”。


韩国总统能否“善终”,这个暂时还难以得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韩国政治内在的机制得不到改善,无论青瓦台是否存在,在韩国政治史上的“青瓦台”仍旧存在。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