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子午编辑室】“抢罚单”背后 有多少不能说的秘密?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瑶 赵菲菲 郝苗苗

2016-11-15 02:26

交警当街开罚单,是很正常的执法行为,但近日河南南阳发生的一起交警开罚单事件,却吸引了公众的视线。事件源于网友在11日发布的一段1分多钟的短视频。视频显示,事发时一名年轻警员同一名坐在警车驾驶室内的警员疑似因查车开罚单事件引发争执。



这段视频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了舆论一片哗然。舆情监测数据显示,这起交警抢开罚单事件成为11月14日全国热度最高的新闻事件,将近20万网友参与了讨论。


网友的质疑集中在这几点上:这几个交警真的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罚款吗?这个任务是多少,罚款又去了哪里?交警罚款真的有提成吗?事件中逼迫下属开罚单的老马又是谁?


很多网友还认为这起偶发事件,其实是向公众撕开了一个"执罚经济潜规则"的真相。舆论认为,交警确实应该严格执法,该罚则罚,不过,给执法摊派指标,就有些伤了公众的心。

 


12号晚间,河南南阳交警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回应称,事发当时,分属不同勤务大队的王某等人和闫某等人,在执勤过程中发生言语冲突。当事警员行为失当,言语粗俗,表述有误,引起了群众的误解。目前,已对涉事警员做停职做检查处理,同时通报全体民警,要求严格规范执法。当地交警部门负责人还表示,警员在罚款中有提成是不可能的,他们所说的任务就是考核考评的一种工作任务。

   


南阳交警称这起事件只是一场误会,不过华东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邹荣认为,必须追问引发所谓“误会”的,究竟是执法工作协调不力,还是利益驱动执法造成的?相关部门应当就这个深层原因进行反思,而不是处罚涉事交警而搪塞过去。


对于相关部门解释,不存在罚款任务,只有警员的考核。邹荣表示,官方回应应当讲清楚考核的内容是什么,是警员的出勤率、纠正违法项目,还是罚款数额等等。


邹荣说,确定罚款数额或者将罚款数额纳入绩效考核的内容,是典型的利益驱动执法,而且以罚款数额作为绩效考核更具危害性,因为警员之间的竞赛会导致执法丧失公正和公平。这样的机制会导致执行偏离立法目的,甚至出现滥用执法权,侵害社会利益,最终对执法公信力造成极大损害,破坏执法机关形象,失信于民,贬损法律权威。

   


看看新闻Knews注意到,早在1993年,财政部就下发文件,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不得给执收、执罚单位和个人下达收费、罚没收入指标。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管理部门以指标论业绩的考核方式早就做出过禁止性规定:要求任何单位不得给交管部门下达罚款指标;更不能以罚款数额作为考核交警的标准。


尽管规定在先,但查一查近年来的相关报道,类似的事件却并不少见。2014年初,有网友曝出一张交警部门专项整治月量化任务分解表,内容为西安交警雁塔大队各中队11月份,针对三轮车、酒驾醉驾、渣土车、走禁线以及违停的量化任务,其中就包含罚款数额和数量。事后,雁塔大队受到通报批评,并要求立即纠正这种,将基本工作量转换为罚款的错误做法。


同年10月,一份河南省工商局专门下发的关于落实财政厅专项督导省工商局罚没收入工作安排的通知,又在网上热传。通知中提及,要全员上阵、分解任务责任到人,确保11月底完成年度罚没收入任务,通知中还提到,罚没任务要与经费、以及年终奖挂钩。引发舆论哗然。



眼下,发生在南阳的这起交警间的纠纷,或许又是不经意间透露出某种不能说的秘密。光明网说,南阳当地相关部门只是对两位交警予以停职处理,而对争执的具体原因避而不谈,难免给人敷衍应付的印象。执法任务之说是否真的存在,当地必须给出明确说法,不能只让两位意外"泄露天机"的交警来背锅。新京报则干脆点出了这个不能说的秘密,其实就是"执罚经济",交警抢开罚单背后是指标治理,而指标治理背后又是"执法经济,执罚创收"。钱江晚报分析说,这种执罚经济异化了执法行为,在"创收任务"的压力下,执法部门所期盼的不是违法行为的减少,而是希望有更多的违法行为出现,以便于自己能顺利完成"创收任务",这极大扭曲了法律的正义本质。京华时报也认为,某种意义上说,得感谢那两位警察和围观群众,正是他们的"合作"暴露了问题的实质。希望有关部门不要掩耳盗铃,必须正视事实,回到正常的治理思路上来。

   


看看新闻Knews特约评论员王攀认为,“南阳交警当街开撕”事件并非发生的个案,究其原因一是执法利益在背后作祟,二是缺乏有效监督所致。对于此次事件,不仅要处理造成恶劣影响、破坏警员形象的涉事警员,同时要对下达考评指标的马姓官员以及更高层的官员进行问责,只有改革考评机制,不是以简单粗暴的罚款指标来考核警员,才能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编辑:方哲敏)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