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有时候挂头牌的角儿们“说的”比“唱的”好!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6-11-05 09:35
论坛现场
作为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论坛系列活动之一, 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度召开戏曲论坛——“当代中国戏曲的核心竞争力”主题论坛,由著名戏曲主持人白燕升主持。与常见的研讨会形式不同,论坛主办方力求通过全维度、多角度、广覆盖的交流对话,为拥有数百年渊源的戏曲艺术在当代的立足与发展建言献策。登台亮相的嘉宾从演员方、管理方、市场方、观演人等各个角度探讨了的内容既涵盖了传承与创新、当代戏曲作品的竞争力等艺术层面的核心问题。
在这些发言的嘉宾中,有不少深得广大戏迷喜欢的角儿,比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来自台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昆剧王子”张军,著名京剧老生王佩瑜等。我们平时只是看到他们在舞台上唱戏,这些角儿在论坛上会有怎样的真知灼见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尚长荣
尚长荣:首先解决僵化和异化问题
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5岁登台,10岁开始学大花脸的戏,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几十年。时至今日,对于戏曲艺术,他深感当务之急依然 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解决僵化和异化的问题。
“我常常在很粗浅的、很幼稚地想,优秀传统的剧目如何更好地记录下来?”尚长荣说:“那么多经过认真改编、认真创作的古代故事,新创剧目,加大力度地去推出。至于现代剧目,诸多兄弟剧种演得非常之好,京剧演现代戏能不能演?能演,还是一个课题,有很多门槛还没有跳过去,仍然是能演的,但是还需要继续爬坡、继续攀登、继续跳过这个门槛。”
曹操与杨修
尚长荣认为,在艺术上来说大量地汲取和借鉴是可行的,完全搞杂交甚至一些异化,恐怕在艺术领域里是行不通的,“在中国模式、中华民族戏曲的领域里,每个剧种应该有每个剧种的风格、特点,它的本体、生命。”
此外,尚长荣提到了戏曲院校的现有模式,出现生源、师资跟不上机制的问题。“有的院校招的学生考虑的是什么?考虑的是早一点实习演出,实习什么?实习借鉴外来的剧目,周游世界进行巡演或者商演”尚长荣说:“我觉得戏曲院校一追求巡演、商演和急功近利、经济效益,就会淡化我们的艺术基础教育。”
魏海敏
魏海敏:老戏新戏相辅相成塑造角色
台湾著名京剧旦角演员魏海敏,海光国剧团当家青衣花旦。1991年拜正式拜大陆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为师,专攻梅派艺术。在现代京剧《欲望城国》、《楼兰女》、《奥瑞斯提亚》等一系列莎翁剧作改编剧目中的表演,给京剧界带来震撼。
“在演麦克白夫人的时候发现我的能力是很差的,如何塑造一个角色学戏的时候老师没有教给你,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下慢慢去察觉自己的不足 。”魏海敏说:“身为一个传统的京剧演员,你已经有很多的手段,你学会了唱念坐打,但如果只是学会了唱念坐打,只是学流派怎么表演,而没有进一步的用你自己的眼光去看那个人物的话,那么你还是趋于不过重复在做一件事情,而且重复的还不见得是对的。”
欲望城国
魏海敏在传统老戏的学习以及到了创造角色的两个过程当中, 发现两者缺一不可,“因为老戏跟新戏相辅相成之下,你才可能好好的去创造角色。” 魏海敏还在论坛上谈到了一个小插曲,这次她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主办方特意从台湾请来了为她做音响的老师。“我们京剧是这么样的,演员的嗓音很嘹亮、很洪亮,但是演出的时候开很大的麦克风,这就是比较落伍的。”魏海敏指出:“我们跟上时代,就是要跟上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的习性,当他一天到晚戴着耳机听着优美的音乐,到剧场听到这种耳膜要被震破的声音,我想不会得到快乐的,不会觉得很舒服的欣赏戏剧,戏剧再动人那个部分都会减分的。”
张军
张军:上海昆剧团做的我一概不做
“上海昆剧团做的我一概不做。”这话听来有点傲慢,但是“昆剧王子”张军解释道:“因为我做不过他,他这么多人,一百多个人,这么多的钱,我们一分钱都没有的,你怎么比得过它。中国昆曲,国有有八个团,现在唯一有一个是我们民营的,就我们这一家,所以我们资源非常的匮乏。”
园林牡丹亭
什么才是张军和他的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他们用了7年的时间摸着石头过河。《园林牡丹亭》受到国外主流关注让他们得到第一个与众不同的启发,就是表演方式要用现在的戏剧观重新创意。另一个重要的产生新的竞争力的方式就是相互的渗透。张军回忆起2008年参与谭盾的剧目《马可波罗》。当时,谭盾在面试张军的时候问他还会别的什么吗,张军说不会了。但是把张军带去面试的小师妹却说师哥会rap。这种开放的态度成了谭盾选择张军参演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他还为张军在戏中设计了念英文。
我,哈姆雷特
“这一次我们做了《我,哈姆雷特》,从文化的、 人性的、古文和英语、 音乐等方面做了一个全方面的融合尝试,让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这是未来‘走出去’的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张军说:“当然做了以后只是开始,比较粗浅,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回去得更远,我们会回去得更久远才知道未来的路有多长,从传统到渗透到相互融合可以产生更多新的竞争力很好的台阶。”
王佩瑜
王佩瑜:世上两种人——喜欢京剧和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
著名京剧女老生王佩瑜虽然长期活跃在舞台上,但在京剧界来说却是一个另类的、边缘的,小众的存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王佩瑜的演出基本上是有点差异化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别人唱,我也唱,但我跟别人唱的不太一样,有一点小花头搞一搞,有点差异化。对于观众来说根本不在乎你是创新还是复古,只要是好的,他就会来看,我觉得不分年轻观众还是年老戏迷,更多的是在于你的审美习惯是什么样的,很多年轻人也是喜欢看老戏的,老观众也接受新事物。”
乌盆记
近年来,除了演出以外,王佩瑜还做一些跟演出相关的周边和衍生产品,甚至推出了一款“瑜茶”。“很多喜欢我的人觉得不太能够接受我经商的事,但是开发周边的商品本身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贴补你做文化、做演出,本身是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们还开发了一个娱乐京剧课的普及课件,今年9月开了喜马拉雅电台、付费的京剧专题节目,一年讲一百期,对我来说也是教学相长,”王佩瑜说:“80后、90后对于价格不太敏感,只要喜欢你,花一百块钱、几十块钱买一个课程听一年,挺好。有一些人因为听了我喜马拉雅的课以后路转粉了,觉得京剧蛮有意思的。所以我说,世界上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还有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编辑:孙燕)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