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中国南方多地区的持续阴雨与厄尔尼诺有关

时讯

中国气象报记者 申敏夏 王玫珏 孙楠 吴婷

2019-02-27 09:47

眼下,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持续阴雨寡照天气,主要表现为阴雨持续时间长、日照时数显著偏少,并伴随阶段性低温。

气象数据分析显示,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22日间,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日数普遍达40天至55天,较常年和去年同期偏多10天至15天,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7省平均降水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介绍,过去这种本应发生在夏季的长江流域持续性降水异常,提前到冬季出现,被称为“冬行夏令”,即在冬季出现夏季梅雨的大气环流和持续性降水。这是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气象学家主要研究的南方气象灾害之一,但自上世纪80年代气候明显变暖之后,此类灾害大为减少。

对于此次我国南方地区“冬行夏令”,不少专家坦言,这和厄尔尼诺现象不无关系。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从而影响大气环流的一种自然现象。打个比方,海温较高的洋面类似一个热水炉,会将此处海洋上空的大气加热,形成上升气流,上升的气流随后又下沉流向冷的海面,从而影响大气环流。而连阴雨一般是较大范围的系统性天气过程,降水天气系统稳定少变,这就离不开厄尔尼诺现象的大背景。

丁一汇指出,厄尔尼诺是由海洋和大气协同作用产生的,虽主要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但影响却波及全球。“一般来说,在厄尔尼诺发生后,几乎全球天气气候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他说。

自2018年6月起,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暖范围逐渐扩大,9月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截至2019年2月底,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暖的范围、强度和持续时间,已达到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

在此次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总体要强于赤道东太平洋。就我国而言,这种海温情况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偏强偏西偏北,从而有利于引导低纬度大量水汽向我国输送。同时,冬季中高纬度冷空气活动过程频繁、强度较强,冷暖气流主要在江淮至江南地区交汇,造成当地降水明显偏多,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天军表示,在典型的厄尔尼诺冬季,例如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令局地降水增加,并在西北太平洋激发出异常反气旋。异常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风会令东亚冬季风偏弱,导致中国东南部降水偏多。2018/2019年冬季以来,厄尔尼诺驱动的赤道太平洋正降水异常位置偏西,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位置偏西、偏北,在中国东部出现了南风异常,且比典型厄尔尼诺推进得更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协飞同样表示:“很多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的秋冬季,我国东部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型,即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少,南方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

智协飞研究团队通过对几十年气候数据分析发现,当出现厄尔尼诺事件时,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增强,会将热带太平洋水汽经南海输送到我国南部,导致我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偏多;当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菲律宾反气旋减弱,不利于水汽向我国南方输送,我国东南部地区冬季降水偏少。“该项研究结论虽然不针对此次气候事件,但这些结果可以解释此次我国南方气候异常现象。”智协飞说。

国家气候中心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近期演变特征以及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和统计模式预测,未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继续呈偏暖状态,预计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2019年春季,有利于引导水汽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10天,江南、华南地区依旧多降雨,南方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