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视频 | 《沂蒙山》参演艺术节 红色经典呼应时代精神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实习生 郝思舜

2019-11-06 23:13

“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一生有情有梦。”在主题曲的深情演绎中,民族歌剧《沂蒙山》在上海落下帷幕,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一部参演的民族歌剧,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近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该剧全景式地展现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抗战历史,是近年来传承发扬沂蒙精神和传递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精品佳作。


 

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海棠、林生、孙九龙、夏荷、赵团长等根据地军民在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的纠缠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该剧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山东出版集团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排,汇聚了以导演艺术家黄定山,编剧、词作家王晓岭,作曲家栾凯等著名艺术家组成的主创团队。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歌唱家王丽达、杨小勇、王传亮、张卓、金郑建等担纲主演。自2018年12月登上舞台以来,民族歌剧《沂蒙山》已经在全国各地演出七十四场,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先后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2018年重点扶持剧目, 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等。


 

沂蒙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老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这样一片热土,也先后孕育出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文艺作品。《沂蒙山》紧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八个字的创作主题,在层层递进的情感波澜与深沉厚重的史诗意蕴中讲述沂蒙山的厚重历史,将真实事例进行艺术提炼,生动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艺术再现了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深刻内涵。


 

整部歌剧分为六幕,共有四十个唱段,作曲家栾凯在创作中摒弃了传统西洋歌剧的写法,创新借鉴了中国戏曲、山东快书等民族艺术形式,以独唱、对唱、重唱等刻画出沂蒙军民舍生取义的英雄群像。而为人熟悉的沂蒙山小调则被揉碎打散,以序曲、间奏等形式贯穿全剧,展现了浓浓的沂蒙风情。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海棠和林生的对唱曲目《等着我亲爱的人》不仅具有浓厚地域文化风味,它的曲调、歌词和结构都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民族歌剧《沂蒙山》还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等融入伴奏乐队,让观众陶醉在山东特色的音乐旋律里。而在人物塑造上,饰演女主角的歌唱家王丽达表示在演出中尽量贴近“山东女人”的形象,从走路姿态到说话再到干农活的手法,都力求歌剧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沂蒙山》的创作精神就是高度概括的八个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导演黄定山表示,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6年10月着手策划创作,先后经历十余次专家研讨,九次重大修改,主创团队先后十二次赴沂蒙老区进行实地采风。在深切感受沂蒙革命根据地军民为革命胜利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历史贡献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将人物的命运融入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将细腻婉转的唱词与悠扬的音乐糅合。全剧恢弘的舞台呈现与动情的演唱将观众带入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使观众在对人物命运的感慨和对于英雄壮举的崇敬中获得精神洗礼。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实习生:郝思舜 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