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视频 | 他们在海底打桩种珊瑚 只为让它“起死回生”

《水下·你未见的中国》项目组

2019-10-06 13:30

近半个世纪来,陆地上正进行着人类诞生以来最浩大的城市化变迁。人类和自然,在进化和退化之间拉扯。空气、土地、水源,相关的环境报道充斥人们的眼球。



海洋,也未能幸免。只不过,这里的一切,都悄然发生在水面之下。



全球3.6亿平方公里的海底面积中,珊瑚礁虽然只占0.2%,却是1/4海洋生物的庇护所。觅食、繁衍、生长,都要围绕珊瑚展开。然而在南海,珊瑚一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50年来,珊瑚礁平均覆盖率从接近80%,下降至不足20%。水面之下,色彩暗淡。近年,这种生态的倒退,终于被人类重视。



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的张浴阳博士说,在2006年的时候,西沙北岛的水下珊瑚非常漂亮,覆盖率60%左右,然而到了2009年,水下珊瑚的覆盖率骤降到10%以下。渔民拖网捕捞,温室效应导致海水温度上升,加剧珊瑚白化。种种因素叠加,终于让这片蔚蓝之下,失去了斑斓的色彩。



为了弥补,研究所的团队近年频频奔赴南海,人工种植珊瑚。队友们将PVC管组装成人工的珊瑚支架,每个支架高达7米,可以悬挂50株珊瑚。为了将支架固定在海底,队友们需要下潜15米打桩,水下看似平静,但暗流不断。队员们必须要用腰部和腿部的力量,抵挡住流的作用力,让自己在海中固定下来。每一次敲击,还要克服水的阻力。这样一趟下来,耗去的体力,远比在陆地上多得多。原本能够使用一个多小时的气瓶,在高强度的作业下,只能维持20分钟。



几年来,张浴阳团队共种下了上百株“珊瑚树”,小珊瑚的长势不错,围绕着它们,生命们正重新恢复繁荣。张浴阳明白,他们所做的一切对于浩瀚的大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他希望能以这一小片作为种子库,带动附近海域恢复成正常的珊瑚礁。



近年来,政府对粗放作业方式严令禁止,限制性捕捞也从被动执行到深入人心。渔民和科学家,民间和官方,都在携手努力,让水下重新焕发生机。



(来源:《水下·你未见的中国》项目组 视频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