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视频 | 夹炭陶!陶寺为何出现“新”的复古技术?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耿博阳 孟雷

2022-09-28 11:33

2022年9月,在陶寺遗址上半年挖掘的陶器碎片中,何努发现了一片不同寻常的陶片。作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已经在陶寺遗址发掘研究二十多年,经手几十万片陶器碎片,眼前的这片灰色夹杂黑色斑点的陶片还是让他十分惊讶。

这是一片夹炭陶,古人在烧制陶器时,会将胎土中掺杂稻壳、稻叶、稻穗和植物茎秆,因此也被称为夹炭陶。

夹炭陶这种技术在长江流域曾经很流行。曾经上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炭陶,都掺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壳,这在陶片的断面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砻糠,也就是脱粒取米后的碎壳。人们有意识地在食用稻米之后,将这些稻的残余物羼合在陶土中制作陶器。植物碎末和稻谷谷壳先烧成炭后再羼入泥土,有意加进炭素,是为了泥土在成型过程中减少收缩,其作用与掺砂的作用一样。由于炭素的作用,再加陶胎在焙烧中未能充分氧化,因此陶质呈黑色,内胎黑得更浓。

然而,这毕竟是一项古老的技术,在烧陶技术发展更新以后,这种技术就没人再用了。何努认为,这次在陶寺发现夹炭陶,很有可能是陶寺晚期的时候,陶寺工匠找寻"新工艺"做的一次尝试,并没有大规模制作,这样的技术创新尝试在陶寺并不鲜见。然而,夹炭陶技术如何传入黄河流域的陶寺,中间的1500年断档又如何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耿博阳 孟雷)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