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视频 | 锻造上海品牌丨上海文化:机制创新激发内容创新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臻 陈瑞 姜涛 张经义 李响 党升

2018-01-20 17:54

工作方法创新 挖掘和传承好红色文化


“我从云南来。”

“我来自北京。”

“我来自山东。”

“我来自四川成都。”

……


各种方言,各种职业,从全国各地赶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参观者,每天都在5000人/次上下,逼近参观上限。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2017年仅11、12两个月,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接待参观人数达26万,全年总参观人次达83.5万,同比增长280%。



红色文化是上海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上海文化的底色。据上海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统计,上海可考证的革命遗址有657处,其中与党直接领导相关的革命遗址达456处。如何挖掘和传承好上海的红色文化,相关单位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

 


“我们从这个角度看过去熟悉不熟悉?展馆里有两张照片就是从这个角度拍过去的。为什么拍这条弄堂?一个是和鲁迅有关,一个是和茅盾有关……”1月9日上午,上海的气温降至冰点。中共四大纪念馆馆长徐明带着馆里的四位讲解员,实地走访位于虹口区横浜路上的老石库门——景云里。历史上,这条小弄堂曾经是创作和组织革命文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聚集了鲁迅、茅盾、叶圣陶、柔石等一批文化名人。进行实地调研,目的是为了让讲解员直观了解展陈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从而更生动、丰富地传达给观众。


“党史的研究、历史的研究,除了去看党的文献史料之外,田野考察非常重要,因为城市的发展历经百年,很多地方面目全非,如果没有用一些现在的、大家了解的信息给到现在的观众的话,那纯粹是把这本书上的史料搬到了展览里,观众听下来的效果会打折扣。”相较于硬件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中共四大纪念馆在史料挖掘、讲好党的故事上下足了功夫。徐明的电脑里存满了实地调研的照片,平时除了带讲解员实地考察之外,还通过讲座、党课、办原创主题展等方式,传播红色文化。


在徐明看来,纪念馆承载的使命就是让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通过参观展览了解那段历史,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展示,是远远不够的,“讲述者自己首先要学懂弄通党的早期创建是怎么走过来的,里面的逻辑是什么,背景是什么,产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给参观者讲透,而不是仅仅背讲解词”。


田野调查归来后,讲解员符佳佳把上午记下的知识趁着热乎劲加到了讲解词里:“我们看一看这张照片是不是有点眼熟呢,刚刚我们讲鲁迅,他是1927年11月从广州来到上海的时候最先也是居住在景云里。当时鲁迅和茅盾他们都住在小弄堂里面,两家住在斜对门,当时还有叶圣陶、柔石、冯雪峰……”纪念馆里的这几张黑白照片,有了更加丰富的故事,参观者们听得津津有味。


机制创新 激发艺术创造力


悠远、空灵的乐声缓缓奏响,一只轻盈的鹮仙轻轻飘入观众的视线……


美国纽约当地时间1月5日晚上8点,上海歌舞团的原创舞剧《朱鹮》飞越太平洋,在被誉为“世界舞蹈艺术试金石”的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亮相首演,正式拉开了《朱鹮》美国五场巡演的序幕。来自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各界近2000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好评如潮。


《朱鹮》以环保为主题,通过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唯美浪漫的舞台画面,讲述了朱鹮这一珍禽与人类相惜相怜的命运。



2010年,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在参观上海世博会朱鹮主题展时,被朱鹮漂亮的外形和曲折的命运打动,迸发创作灵感。经过和创作团队四年的采风、打磨,原创了这部被誉为“东方天鹅湖”的舞剧。


问世三年多,《朱鹮》经历三次大修、多次小修改,表演难度一加再加,对标卓越,追求极致。2014年首演以来,不仅取得了中国舞蹈专业最高奖项“荷花奖”,还在亚洲成功巡演了200场,让世界看到了来自中国上海的文化品牌。


“《朱鹮》的成功是综合性的因素,首先它是原创题材,我们用丰富的肢体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故事,极大发挥了舞蹈这一艺术形式的优势”,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认为,内容的创新是第一步,而后的政府支持和制度保障,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鹮》全面采用上海歌舞团首创的舞蹈演员“艺衔”制度,对舞蹈演员进行“地位角色认定,档次责任划开,明星效应凸显,利益劳酬匹配”,在演员中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在节目创作、演出安排、收入分配等方面向优秀人才倾斜。“艺衔”演员分“首席演员、独舞演员、领舞演员、群舞演员”四类,共五档。上海歌舞团根据年度业务考核结果,聘用“艺衔”演员上岗。“正是艺衔制,鼓励我们这些老演员,永远处在一个压力的工作状态,让你去练、去争,让你每年有这样一个平台,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那个标准”,《朱鹮》主演、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朱洁静觉得,“艺衔制”逼出了自己的最大潜力。


除了激励演员有更好的状态来表演,对于上海歌舞团来说,“艺衔制”为内容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目前很多舞蹈院团,A角通常都是全国寻觅,一些院团或院校好的演员来加盟,而通过艺衔制每年一次的考核,我们现在有首席演员6位,她们都在担当朱鹮的主演,这对我们院团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有很好的作用”,团长陈飞华表示。



对机制创新的渴望,同样存在于上海的演出市场。上海大剧院,自1998年正式开幕以来,已经举办上万场国际一流的演出活动,成为世界级艺术作品的展示平台和交流平台,但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也表示,与纽约、巴黎、悉尼等城市的顶尖院团相比,上海院团在创意上、演艺商业模式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未来要在与国际院团联合制作方面探索新机制。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既要做“文化码头”,也要做“文化源头”,“上海文化”要不断探索新的机制,提升文化的原创力和影响力;如此,方能矗立起一座座文艺“高峰”,体现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彩。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杨臻 陈瑞 姜涛 张经义 李响 党升 编辑:马龙)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