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不忘初心 续写传奇:“兰州锁钥之地”深耕红色文化奔小康
时讯
中国青年网
2016-09-20 11:28:06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战史上,这一战役注定彪炳史册。
沈家岭村是解放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遗址所在地。67年前,为解放兰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马步芳集团殊死搏斗。马步芳集团所在的沈家岭,公事之坚固、敌人之凶悍、地形之复杂均属前所未有,“兰州锁钥之地”的名称由此而来。
兰州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军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为了解放兰州,打破国民党当局企图凭借西北、西南建立反共基地的最后幻想,我军集中兵力,与其激烈战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沈家岭村的李厚功老人作为那场战役的见证者,谈及那场战斗的惨烈,唏嘘不已。“哎呀,那场仗打的真是太惨了,战场上到处都是残缺的遗体,那一年我才12岁,枪声整整响了七天七夜。”
马步芳军队蛮横抢掠,让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李厚功老人告诉记者,当年他们为了躲避马步芳军队,经常藏匿于山间。居无定所,仅以炒面等干粮为食。解放军的到来,让当地百姓真正盼来了曙光。
是役,我军伤亡达到3000余人,牺牲的团职干部8人。沈家岭战场遗址,不仅仅是当地的珍贵文化遗存,更是兰州市乃至甘肃全省的珍贵革命文化遗产。
不忘初心 续写传奇奔小康
战役打响前,兰州整整下了三天的雨,先烈们踏着泥泞,拿下了沈家岭这个通往兰州的锁钥之地。六十余年后的今天,沈家岭村早已硬化了道路,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的通往村子的深处。先辈们留下的红色遗产,成为了沈家岭村奔向小康的最大财富。
村口的红色文化广场上,昔日怒吼的火炮早已安静。雄伟的炮管上被系上了红绸,随风飘扬;隐藏在民居旁的的战地医院被保存了原貌,讲述着曾经那场惨烈的战斗;田埂边的战壕依旧倔强的横在那里,道路两旁的红色文化长廊,等待着前来瞻仰的后人。
村支书孙延中告诉记者,沈家岭村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已经提上日程。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建成一座红色教育基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将成为沈家岭村村民致富的新增长极。
孙延中告诉记者,沈家岭共430余户,近2000余村民。目前共贫困建档立卡60户,200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沈家岭自然条件恶劣,传统的农业靠天吃饭。
为了摆脱贫穷,村内除了落实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建立农家乐以及“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更通过深化劳动力技能培训,让贫困人口真正掌握致富的金钥匙。
建在村委会大院内的牛肉面技能培训班,正在参加培训的村民们,正跟着专业的拉面师傅学习牛肉面制作技能,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这些曾经只能通过土地获得收入的村民,将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培训师傅周兴国说,牛肉面作为兰州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闻名全国。而掌握牛肉面制作传统技艺的拉面师傅,在全国都是抢手货。“牛肉面拉面师傅,在兰州一个月可以得到三四千元的收入,如果去外地的话,一个月五六千元不成问题。”
村民唐仲信作为四世同堂家庭的主妇,她在培训前却面临无可奈何的困境。“我的孩子刚刚长大成人,正是用钱的时候。种地满足不了家庭的各项开销。”她告诉记者,如果能在培训班学到一技之长,那么她就可以选择就近打工。目前,唐仲信已经接受了15天的培训,马上就可以出师。
乡政府工作人员杨立蓉称,为了保证培训班内每个村民在接受培训后都能找到工作施展一技之长,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和培训学校达成协议,在培训结束后,由其负责提供就业岗位,切实让村民学习到的技能,能有用武之地。
目前,沈家岭村先后举办家政、月嫂、农业技术、驾驶员、厨师等培训10余期,培训人数达650人,取得了由国家劳动技能鉴定部门认定的技能证书,全 年完成劳务输转380人。通过培训不但增强了村民外出务工含金量,也调动了村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对扶贫对象“造血功能”,实现了精准培训与精准扶 贫有效对接。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