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9″

视频 | 长三角“朋友圈”如何“破圈”?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谢丹青 杨柳依 夏祺 汤捷

2021-04-09 22:2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样板间”。经过一年多的建设,32项制度创新成果出炉。从上个月起,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一体化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复制推广观摩研讨班,在上海拉开帷幕。从第一期面向长三角三省一市重点毗邻地区,到第二期面向全国京津冀、四川、重庆等25个省区市。那么,这些来自全国区域发展一线的“学员”们,带来了怎样的问题?示范区的“他山之石”,能否推动全国区域发展呢?


“那个桥也是示范区成立后首个互联互通项目。”

元荡畔,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区域发展的“领头人”。这其中,就包括了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7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先行者,此番刘伯正和不少京津冀的小伙伴,都带着问题,来到了长三角。

“一张规划蓝图,一套建设标准、两地联合审批”,元荡两座桥的背后,是示范区的体制创新。



这本跨域项目“说明书”,从规划、设计、审批、建设到管养各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刘伯正看来,京津冀都市圈16个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各不相同,要形成“一张蓝图、一套标准”,难度不小。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说:“有的地方标准达不到怎么办?因为统一标准肯定是就高不就低么。”

刘伯正的疑问,在这堂“示范区如何建设协调共生生态体系”的大课上也被圈了重点。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柏国强在课上说:“有些标准比较敏感的,比较难的,我们先研究,有些大家共识的,我们先一起研究怎么出台方式,统一的标准。”

去年,示范区出台了《生态环境管理“三统一”制度建设行动方案》,在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统一和环境监管执法统一这三方面,制定了56项具体工作清单。仅仅在标准统一方面,就需要制定包括制药、汽修行业在内的多个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而这些标准的统一,采取的是“底部抬升、动态对标”的机制,寻求最大公约数。也就说,并不要求示范区三地直接“一刀切”,而是用三年的时间,各地因地制宜去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环保治理,最终来共同完成"三统一"制度的建立。



“因为这里有一个利益分享和责任共担要匹配,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当然大家一步做得到的最好,做不到的退一步,给一段时间过渡期。”

在刘伯正看来,京津冀重在“协同”,长三角则聚焦“一体化”。两大区域战略定位不同,但目标都是完善国家改革开放空间布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以“一盘棋”的思维来谋篇布局,示范区的做法给大家带来了启发。

“你看它的公共服务设施就统一在建了,统一布置了,就不用你在建我也在建了。你看通州和北三县就是,你那边也要弄三甲,通州这边好多医院了,这个就是重复配置,重复投资是吧。”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综合协调部副部长向娟娟表示:“我们也感到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区域协调发展中间一些深层次的制度性的一些障碍壁垒瓶颈,大家都有很深的感受。”

五天时间,九门课程,十个现场教学。示范区的32项制度创新成果,如何复制推广,长三角的“朋友圈”如何“破圈”,需要刘伯正他们,牵线搭桥。



刘伯正表示:“像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行动力非常强,执行力非常好,他们有理事会有执委会,其实京津冀也有各层级的联席会议制度,对接机制等等,但是像这种实体性的在一起办公的这种机制现在还没有,我们要学习。”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协调推进综合处处长刘希良说:“有借鉴意义,确实和南北方文化有关系,北方可能一般都是粗枝大叶,做得粗一些,但是南方我觉得在细节上做得非常好。”

河北省沿海办专职副主任、省协同办副主任许爱朝说:“尤其我们河北,最需要学的是南方的这种理念,经济发展的理念,通过这几次课和考察应该说对问题认识越来越清晰,对我们下一步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而对于示范区来说,将制度创新成果,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地展现,复制推广到长三角其他地区和全国,本就是自身的使命。这里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那么成功的教训,开诚布公,毫无保留。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协调部部长陈千颂说:“示范区也从全国各地其他的地方的一些工作当中学到了很多的经验,能够进一步推进示范区的建设积累跟创新更多的制度。”

建设一体化示范区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而示范区可行管用、高效协同的创新性制度经验同样适合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跨界毗邻地区的发展。长三角朋友圈的破圈,让一体化制度创新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开花结果,也正是其先行先试的应有之义。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谢丹青 杨柳依 夏祺 汤捷  实习编辑:高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