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对话 | 全国人大代表印海蓉:广电高质量发展是进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战场的重要内容
时讯
微信公众号“广电独家”
2024-03-07 12:45:09
“经过十年媒体融合转型,各级广电媒体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传播主流声音、引领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去年作为新代表带着新鲜感走进全国两会会场,那么今年则有着更强烈的使命感。”印海蓉表示。今年是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主持人(首席)印海蓉第二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
作为上海台首席新闻主播,印海蓉播音主持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和上海市的专业奖项,是公认的上海新闻界代表人物,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获得者。
专业肯定之外,印海蓉还获得了很多荣誉,有着多重身份: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同时兼任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并致力于播音主持专业的语言文字工作研究。作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她还去学校、机关、部队、农村等地宣讲。
今年全国两会,印海蓉提交了议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推动广电传媒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与此同时,作为节目主持人,她以全媒体采访工作亲身践行媒体融合创新。两种身份,相互促进。
对“代表”两字的理解更深
「广电独家」:今年是您第二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有着怎样的感受?
印海蓉:经过这一年的履职工作,从走进社区倾听居民对于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意见建议,到参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调研,再到结合自己的媒体工作实践和思考酝酿撰写建议,我内心对“代表”两字的意义理解更深了——人大代表就是要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为老百姓的利益积极发声——肩头的责任也越来越明确和清晰。
「广电独家」:作为节目主持人,您在全国两会期间还要完成视频报道任务,全国人大代表、节目主持人两个身份如何相互作用呢?
印海蓉:作为代表,参会期间认真聆听并审议各份报告、草案,发表真知灼见,并就自己关注的问题向大会提出议案或建议,是我最主要且必须履行的职责。作为记者,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以全媒体采访工作亲身践行媒体融合创新。两种身份,相互促进。
参会期间和代表们朝夕相处,充分交流,可以从中捕捉最鲜活的新闻素材,反映最真实的参会状态;而新媒体传播也改变着代表们参政议政的方式,让他们随时准备面对镜头表达,逐渐适应互联网时代人大代表的新形象。
在前后方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去年的《印记》小视频全网收获超900万点击量。今年会议期间,我继续一人一手机,记录在会上点点滴滴的观察。
对发展更有信心
「广电独家」:您听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后有何感想?
印海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实事求是,诚恳务实;面对存在的问题,清醒坦诚,不回避不遮掩;面对未来的发展,提振信心。
听了以后,首先感觉对国家发展更有信心。过去的一年,我们全党上下开展主题教育,思想上高度统一,逐渐走出疫情带来的影响,克服外部环境压力,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日益向好,百姓生活不断改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全国人民感同身受。
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党心民心的高度统一,有报告中对于未来科学而务实的发展规划,有刀刃向内的自省决心,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
其次,报告也让我对广电传媒业发展更有信心。去年第一次把“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极大地激发了行业发展的动力。去年以来,我们积极发挥喉舌和桥梁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和民生改善鼓与呼,同时坚定地推进媒体生产和改革,涌现出大量优质广电及网络视听节目。
比如今年春节期间,一大批央视和各地春晚、国剧、纪录片节目等让电视荧屏精彩纷呈,观众收视热情高涨。据了解,央视春晚累计收看人数10.16亿人次,省级卫视春晚累计收看人数5.9亿人次,均达到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
在为老百姓带来高品质文化享受的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带来的“看电视难、看电视烦”问题,国家广电总局牵头,协调各部门下决心整治,经过攻坚克难,“双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相信广电传媒业的融合创新也会有高质量的推进。
推动广电高质量发展
「广电独家」:您今年带来了哪些议案?
印海蓉:今年我向大会提交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推动广电传媒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经过十年媒体融合转型,各级广电媒体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传播主流声音、引领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广电依然规模庞大,而且又赢得了更大规模的网络视听用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工作,作出了“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的重要判断。当前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电传媒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进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战场的重要内容。
对于当前存在的诸如“应对新媒体内容带来的干扰手段有限”“头部新媒体平台对优质影视剧及文化类节目播放权的优势日趋凸显”“在融合转型过程中面临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等的挑战”“对‘非主流’的国际传播主体和内容重视不足”“国家级重要奖项未能涵盖媒体发展实践和需求等制约行业发展”等问题,我建议:
第一,主流媒体要保持定力、坚守初心,以应对碎片化内容升级的时代;
第二,压缩虚假与低俗内容的网络生存空间,为主流价值观主导传播主阵地提供更好条件;
第三,出台相关战略性指导意见,鼓励和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媒体内容生产赋能;
第四,国际传播要“上天入地”,让更接地气的内容提升传播实效;
第五,国家顶级重要奖项应与行业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广电独家」:哪些关键点触动您提出以上议案?您认为议案如果实施会有怎样的效果?
印海蓉: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我感觉到,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于在网上刷1分钟、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内容,即便我们做的新媒体产品品质上乘,但是被数据捆绑后,人们只会看到越来越多大数据认为人们喜欢看的内容,然后就一直推送类似内容,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此,造成包括像“新黄色新闻”这样的没有信息量或实质性内容,甚至完全是虚假的标题党的现象泛滥。
一方面,当然我们传媒要激发内生活力,生产出更多符合新媒体特点的内容和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算法规范和网络空间监管的力度,让主流价值观主导传播的主阵地。
还有,我在35年的职业生涯中感到,播音员主持人在宣传事业中发挥着喉舌作用,对其中优秀人才及作品给予专业评定,有利于这个群体健康长远发展,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保障。
国家从1993年至2014年举办“金话筒奖”评选,设置播音员主持人奖及播音主持作品奖的评选,作为行业内最高奖,共举办15届,由于种种原因,2014年后未再举办。
2021年开始,由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表彰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创新性发展。其奖项设置为优秀广播和电视主持人奖,未设播音主持作品奖。
目前全国播音主持作品专业奖项的最高级别为省市级,对标行业内其他专业门类作品奖的评选均有国家级奖项设置的现状,是有缺失的。因此,增设全国播音主持作品奖的评选,将有利于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树立播音主持专业标杆,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求得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
「广电独家」:媒体深度融合大环境下,您认为应该如何坚持融合创新的改革发展方向?
印海蓉:传统广电媒体在使用上没有技术障碍,依然是最广泛的大众传媒,在传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网络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交互性强,事实上已经成为新闻宣传的主阵地。
我们应当直面这一现状,主动拥抱新媒体,深度融合,创新传统表达,求得最广泛最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不断研究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新媒体思维引领内容生产。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最后用了一段1994年我在外滩现场报道东方明珠电视塔亮灯的新闻资料画面,我在追剧时看到这一幕也非常惊讶,感慨之余就在家里随手录了一段回应视频放到网上,没想到瞬间点燃网友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话筒套上的台标、外滩观灯人流都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不到一分半钟的短视频,在半天时间内获得几百万点击量以及大量点赞、评论,一下子成为爆款。
一位具有传统广电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生活化的场景下,第一时间对新闻线索进行自主回应,在网上迅速引起发酵——从这个事情来看,追热点、个人化、原生态,这是具备新媒体特点的表达和传播,也是创新的一条路径。
其次,在扎实做好内容端的基础上,运用大小屏、线上线下全媒体传播手段和平台,扩大、延伸影响。
去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六集大型融媒体理论节目《思想耀征程》,采用大小屏联动,创新理论节目表现形式,打造青年人喜爱的时尚表达“闪耀开放麦”和“全民学习说”两大创新模式,让普通人成为理论舞台上的主角。
在电视大屏端,每集50分钟的节目累计收看观众超3000万人次,最高一集收看近600万人。在网络小屏端,在看看新闻推出一个专题页面,60多条短视频,总访问量超过5000万,11条获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推送,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1200万。
第三,以更灵活的生产和管理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向媒体融合要效益。
SMG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持人团队创立的新媒体文化品牌“侧耳”,经过7年打造,厚积薄发,去年根据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和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改编制作了68集同名广播剧,于8月在网络新媒体平台播出。
除了跨界制作音频广播剧,我们还结合幕后揭秘及年轻人喜爱的“city walk”形式拍摄了20多条视频,并推出线下舞台版,打造一部可以看的广播剧。
红色题材,具有地域特色的表达,多种样态,全媒体传播。截至目前,这部广播剧在新媒体平台上收获超380万阅读量,有声图书最高排行位列第一,专辑评分9.5。
这是我们在传媒改革进程中,以更灵活的生产和管理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向媒体融合要效益的一次有益尝试。该项目由15位在编的“侧耳”主持人主导及参与,首次借鉴项目经理人做法,并开展商业运营,灵活的机制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已经在新媒体平台上收获了经济效益,并入选去年四季度国家网络视听推优项目。
未来我们还将不断开拓思路,创新表达,努力探索一条主持人跨媒体融合传播的路子。
我去年参与了第二届“金声奖”的一些评审工作,看了大量兄弟台主持人报送的节目,有很多是在新媒体上的表达和呈现,无论专业水准还是网上的效果都非常不错。
第四,抓住机遇,用新理念、新技术赋能传统广电。
这几年,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涌现并运用于广电行业,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广电原有的生产方式,如AI技术为新闻节目配音、AI语音转文字、虚拟主播等,还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中国第一部文生视频、SMG首个AIGC应用集成工具Scube(智媒魔方)赋能两会报道等。
这些新技术的运用解放了一部分的生产力,为广电内容生产能级的提升创造条件。
国际传播做到“上天入地”
「广电独家」:为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帮助民间接地气的文化进一步“出海”?
印海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的参与者,不止国家有关部门、主流媒体,更有丰富多元的各类“自媒体”,其中不乏来自民间、接地气又符合自媒体传播属性、影响广泛的优秀内容,如“科目三”“李子柒”等。
我们既要研究国家队、地方正规军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粹,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也要研究如何为那些民间文化“出海”提供机会和平台,帮助国际社会解码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心灵世界。
因此,我认为在主流媒体继续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之外,应加强对来自个体及其他机构的国际传播优秀内容的关注和研究,补充到既有的国际传播工作中去,做到“上天入地”,提升传播实效。
播音员主持人大有可为
「广电独家」:作为新闻主播,如何应对融媒体时代的变化?
印海蓉:在广播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经常能听到观众对主持人说“我是看你的节目长大的”;转眼到如今,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一代观众,要想听到他们说出这句话,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作为媒体人,专业边界要扩展,传播平台和手段要多元丰富,个人综合能力要提升,这些都越来越急迫摆在我们面前。希望自己可以和同仁们共同努力,在创新融合方面不断探索实践。
这些年的从业经历让我有了两点感受。
首先,传统媒体中的播音员主持人也可以在新媒体领域体现个人价值。
“侧耳”是主持人自发创立,品牌的策划设计、产品生产制作、平台日常运维、活动宣传推广等相关工作全部由主持人利于业余时间完成,且主持人作为主创的作用贯穿所有环节。
几年下来,一些有着出色语言优势的主持人很快在网络传播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好几位主播在网上拥有一批喜爱他们的“粉丝”。
这些尝试让主持人在除了自己的新闻节目以外的平台上可以向受众输出思想、审美、价值观等内容,在新闻主播的职业身份之外,多了一重文化传播者的意味,拓展了专业外延,增加了作为传播者自身价值的厚度。
其次,主持人价值的叠加也带动“侧耳”品牌价值的提升,这一点可以从粉丝的反馈以及社会影响力上感受到。
“侧耳”独特的文学属性及表达还能反哺电视大屏节目的传播。他们曾以系列诗歌MV的形式在新闻特别节目的直播中穿插运用,给新闻类直播节目增添了艺术气息和诗意。这种大小屏、线上线下联动的成功实践,让新闻节目更有可看性,更具美感。
所以,只要我们敢于突破创新,在融媒发展时代,播音员主持人也大有可为。
编辑: | 周宇倩 |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