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回响·2024:治理的“调和”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崔信淑 陈昱卉 游玮
2024-12-31 15:05:50
2024年,人兽冲突似乎愈演愈烈。
11月18日,黑龙江七台河市勃利县长太村发生老虎伤人事件,一名村民左手部被老虎咬伤。仅仅两天后,四川绵阳北川县曲山镇又发生黑熊入室伤人事件。
今年入秋以来,野猪更是频繁下山,拱食庄稼、阻断交通、扰乱街头,甚至顶撞撕咬老人致其死亡。
12月23日,多名网友发帖称,“可可西里网红狼初代目”疑似被大货车轧死。舆论的矛头直指那些投喂的游客,破坏自然法则,引诱意外发生。
一时间,为何今年猛兽频频下山?如何精准调控野猪规模?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多个议题引发社会各界激烈讨论。
猛兽频频出没,是生态环境太好了吗?
动物专家指出,今年老虎下山次数其实没什么明显的增加。入秋到初冬,正是东北虎、豹等猛兽求偶繁殖期,这些猛兽找不到适合的配偶,就会长距离地寻找,走出森林。
其次,进入冬天,动物们的觅食策略有所改变。气温下降后,原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有蹄类动物,会往外移动,而以这些动物为食的虎、豹自然也会跟着兽群移动。
但和老虎等猛兽不同的是,今年野猪肇事较为频繁。这主要是因为,野猪种群基数相对较大。目前我国野猪数量达200万头,而且在野猪出现较为密集的26个省份,绝大部分地区有个特征,那就是虎、豹、狼等野猪天敌的数量稀少或缺少。种种因素之下,去年6月,野猪被调出了“三有”动物名录,也就是说野猪不再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但即便被调出,也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其随意猎捕和食用,野猪仍受相关法律条文的保护。没有官方授权,私自捕猎野猪导致悲剧发生,也凸显出野生动物的防控之困。
“三有”名录上的一进一出,野猪的命运,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从瘦骨嶙峋,到被游客喂胖,再到被货车轧死,可可西里野狼的命运更引发了公众对人与动物相处之道的再次审视。
纵观今年频频的人兽冲突,似乎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好转,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正在局部发生翻转,形成了“反向的生态失衡”。但动物专家指出,这样的看法还是要建立在科学的调查研究之上。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表示,以野猪为例,严格来说,野猪并不泛滥,所谓的“野猪泛滥”是因为当前野猪进入人类活动区域并产生肇事事件增多了,很多地方往往缺乏系统的基础调查资料。只有经过更精准的相关调查研究,才能够下结论,是否需要在某个地方采取一定的措施、一定的行动,从而进行种群调控。
何鑫建议,一旦某些区域面临野生动物数量增加并造成相对严重的影响,就要及时建立预警机制。比如,东北建立了虎和豹的预警机制,云南也建立了针对亚洲象的预警机制,这样就能够提前起到警示作用,提示野生动物可能会进入到某片区域,尽可能减少人与野生动物的正面“冲突”。
何鑫强调,对于公众而言,应该把对野生动物的关注转化成对自然环境、对它们栖息地的关注。比如,可可西里野狼的意外死亡就是一个警示。人类过多的接近乃至给它投喂食物,会改变野生动物的行为,它们会更多靠近人员活动密集的区域如公路等。事实上,目前很多地方并不是野生动物正在侵犯人类的生存空间,而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扩大生产、生活空间,侵占了更多原本属于野生动物的空间。因此,要想调和这样的矛盾,就要平衡好到底哪些地方留给野生动物、哪些地方留给人类生产、生活。归根结底,人类和野生动物共享的是同一颗星球,人类需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编辑: | 崔信淑 陈昱卉 游玮 |
责编: | 崔信淑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