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身边的特色专科”系列 之举重若轻的救命恩人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蓓儿

2016-09-27 19:09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个专科,真正叫“性命攸关”,因为他们每天打交道的,是人的心脏。


陈阿姨


今年75岁的陈阿姨患有冠心病,这几天突发心绞痛,住进了心内科的病房,主治医生是心内科主任王骏。


一早,陈阿姨先进行了心脏造影。王骏医生介绍,正常人的冠状动脉粗细均匀,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的话,就会像这样突然变细。根据陈阿姨的情况,王医生认为需要马上进行支架手术。


术前造影


与家属进行沟通后,手术开始了。导丝精确地到达患处,球囊撑开血管,支架进入,原本坑洼的血管恢复了均匀光滑,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过程快得小坊都没看清!什么?这就完了?


术后造影


医护人员告诉记者,支架手术的过程看着越简洁,说明医生越厉害?!为什么?因为患者体内这个细细的导丝,另一头在医生手中。导丝停在哪里、如何弯折,全凭医生的手来使巧劲。


而且,介入手术的医生穿的衣服也不一样。罩衣里面,可是20斤重的铅服!看起来轻松,但很多医生一台手术下来都是一身汗!那为什么一定要穿呢?因为导管室内是高辐射环境,常年在里面工作的医生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辐射伤害。而实际上,一些医生还是会生病。宁愿自己受伤,也要治好病人,这就是医生啊!


患者向医生敬礼


王医生告诉我们,每周二“手术日”,他们科室都要完成5-10台手术,其中支架术算是最基本、最稳妥的一种。“我们有一些急性心梗的病人,有的时候病人突然,甚至来院死亡的都有,赶快拖到导管室,通过这种急诊介入手术的办法,把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王医生说,他救过很多病人,但也有无奈。“即便是现在,还是有很多疾病,通过现有的医疗技术,你没办法解决这个对医生来讲,一定是沉重的。”


医生在开会


医生手术中


在心内科,记者感觉到一种很多科室所没有的紧张气息。平均每天工作至少10小时,时刻承担着病人生死,但作为医生,这份压力和沉重不能放在脸上。面对病人的时候,王医生和同伴又会挂上温暖的笑容。


病房里有位老病人的家属告诉记者,他认识王医生二十几年,都没看到他板过一次脸。


小坊问王医生,如何化疲惫和压力为笑容?王医生说:“病人收到了鼓励,依从性会好些,这对他们的治疗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怎么调整?……蛮难的,只能是,我忍受呗。”


科室照片


科室照片


静安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始建于1983年,王骏医生已经是第三代掌门。早在1999年,医院就取得了本市关于开展起搏器植入、冠心病介入等单项技术准入资质,目前是二级医院中唯一一家具备开展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准入资质的医疗单位。


这两年,科室在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和希氏束起搏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在2015年被评为新一批上海市重点特色专科。

(编辑:刘喻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