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

视频 | 毒茶撂倒普京“最大政敌”!被坑的反是默克尔?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陈维琴

2020-09-14 10:28

普京“最大的政敌”纳瓦利内中毒了,昏迷18天后,他在德国的一家医院醒来。


谁下的毒?背后有什么阴谋? 国际短评《我说 i-View》来谈谈“纳瓦利内中毒案”。


8月20日,纳瓦利内从西伯利亚乘机返回莫斯科,登机前喝了杯茶,结果在飞机上就发病了。飞机紧急降落。他被送到鄂木斯克一家医院抢救了2天,随后转移到德国柏林治疗。



9月2日,德国方面说在他体内检测出神经毒剂“诺维乔克”。“诺维乔克”是苏联研制的,毒性比VX神经毒剂强5到8倍。金正恩的哥哥金正男,2017年在马来西亚机场被毒杀,凶手用的就是VX神经毒剂。



默克尔随后要求俄罗斯彻查此事,给个说法。


谁干的?美国《纽约时报》说“普京20年来决口不提纳瓦利内的名字”“视他为最大威胁”,言外之意就是普京和这事儿脱不了干系。


真是俄罗斯政府下的毒杀令吗?让纳瓦利内喝一杯“诺维乔克”牌毒茶,人没毒死,再送到德国去治病,眼看着德国宣布检测出苏联毒剂,熬了大半个月,人居然还又活了过来。要说克格勃就这点手段,真的有点儿侮辱俄罗斯人的智商。


在俄罗斯,纳瓦利内以“揭发贪腐”和“反对普京”为旗号,本身并没有靠谱的执政纲领,但美国把他捧得很高,又说他是普京的最大对手,又邀请他作为耶鲁大学的“世界计划学者”。有评论说,他其实就是西方的一枚“棋子”,如果真的参选,支持率大概也就个位数,根本威胁不到普京的执政地位。



再回到中毒案本身,纳瓦利内毒发两天后,获准前往德国治疗。但这如果真是俄罗斯干的,怎么会留这么个“开放性结尾”?


那问题又来了,境外就医,为什么偏偏去了德国?怎么不去英国或者法国呢?


首先,英国当然不能去。还记得2018年斯克里帕尔中毒案吗?他是前英俄双重间谍,在英国中毒,中的也是诺维乔克毒剂,人也没死。因为这件事,10多个国家和俄罗斯相互驱逐外交官,美国还关了俄罗斯一个领事馆,让俄罗斯身陷外交危机。



所以选择德国,也可能是因为西方阵营中,德国对俄罗斯的态度,相对中立冷静一些。 德国的对俄态度,整体上秉持了“东方政策”路线,这是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主要就是说要加强和苏联的贸易文化交流,来寻求大国之间的平衡。 


默克尔也一样,她一直坚持的就是:对俄政策,商业和政治要分开。中毒案之后,她也第一时间表示要与俄罗斯“对话”,中毒案与两国间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2,应该分开讨论。



默克尔说这话,也是回应那些“带路党”。纳瓦利内刚到德国,就有人出来“带节奏”,要德国退出“北溪-2”项目,以惩罚俄罗斯。 


最大“带路党”自然是美国。去年年底,美国制裁参与“北溪-2”的公司,导致项目一度停工。近日,美国又计划要加大对“北溪-2”的打压力度。 


《纽约时报》就说:“默克尔怎么可以一边把俄罗斯描述成“流氓国家”,一边与它愉快地做生意呢?” 


《政治》杂志嘲笑说:默克尔说要和俄罗斯“对话”,但德国人一“对话”,就要“谈生意”了。

北溪-2总投资105亿美元,目前已经完成了94%左右。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冒出了纳瓦利内中毒案,把压力都给了默克尔,而默克尔最终能不能扛得住压力?现在也不好说。


9月7号,德国方面也改口了,说不排除制裁俄罗斯,暂缓北溪-2。



那么这其中还有个细节。9月3日,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长纳雷什金说,中毒这事儿可能是假的,俄罗斯医生对纳瓦尔尼进行过彻底体检,当时没有中毒迹象。 


如果这一说法属实,这倒更能解释俄方为何愿意将纳瓦利内转移至德国,德国又为何愿意接手。如果德国早知道是“烫手山芋”,为什么还要接呢?德国真的想以“中毒案”为筹码来施压俄罗斯吗?德国在北溪-2上也投入了巨资,毁了这个项目,绝对是一件“自损八百”的事儿啊。 


所以,纳瓦利内中毒案背后,似乎的确另有隐情。于是,第三种“分析”出现了,来自近期政局动荡的白俄罗斯。白方表示,他们截获了“华沙与柏林之间”的一通电话。通话中,柏林人士说:“现在是‘战争’,战时任何手段都是好的。”而华沙人士表示,应试图让“介入白俄罗斯事务”的俄方陷入自身难题。 


意思就是,给纳瓦利内“下毒”,不是普京下令干的,反而是针对普京的,要搅乱俄罗斯给普京添麻烦。



真相到底如何,一时半会儿出不来,成为“历史悬案”也极有可能。 2006年,俄罗斯前特工利特维年科中毒身亡;2015年,俄罗斯前副总理涅姆佐夫遭枪击身亡;2018年,沙特记者卡舒吉被残忍杀害;同一年,英俄双面间谍斯克里帕尔遭人下毒;甚至包括震惊全球的“肯尼迪遇刺案”,每一个案件,都有各种推测和解释,但最后都很难判定孰是孰非,即便有“官方说法”,也难以服众。 



这一起起案件的真相,为何就那么云里雾里,让人看不透呢?


“真相是脆弱的,谎言更可能成功。”这是德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在《政治的谎言》一书中提出的。意思就是,为了达成某种政治目的,所谓的政治欺骗等做法常常被认为是“合法手段”。不少人甚至认为只要政治目的正当,“有意的谎言和欺骗”是可以接受的。 



“操纵事实”达成政治目的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美国不是晃着一瓶“洗衣粉”入侵伊拉克的吗?特朗普不是张口就来,说中国的新冠死亡人数比美国多吗?蓬佩奥不也承认了,他们撒谎欺骗样样拿手吗?


真相拥有强大的力量,但对于某些政客来说,当真相不服务于政治目的时候就是极具破坏性的,需要被忽略甚至篡改。 


如今,纳瓦利内已经苏醒,但真相依然在沉睡。这起中毒案,未来走向是受制于真相?还是受制于政治?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