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5″

视频 | 上海垃圾分类调查⑤:末端处置有什么隐患?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应冠文 孙佳逊 刘其伟 陈斌

2018-04-13 18:25

《新闻透视-上海垃圾分类调查》还在继续。昨天,我们关注了垃圾分类清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的调查将继续向后端延伸,看看分类后垃圾的末端处置状况究竟如何。



浦东的黎明资源再利用园区,承担着浦东几乎所有饭店厨余垃圾和百姓生活垃圾的处置任务。园区内分干、湿两个垃圾厂,按计划,湿垃圾在这里会被打碎成浆,在厌氧环境下制成沼气来发电,但在实际操作中,厂方却常常碰到湿垃圾不湿的烦恼。

这是一辆餐厨垃圾车,按理说车上应当满是厨余垃圾和餐厅产生的泔水。然而卸载后,记者却在料坑里发现不少一次性水杯、餐盒、塑料袋等干垃圾。工作人员抱怨,上个环节分拣不到位,到这边就会增加很多麻烦——有些杂物机器能处理,但是遇到玻璃瓶这样的硬物,就需要人工分拣,费时费力。但是一旦分拣不及时,把筛分设备卡住,就得花上一两天功夫维修,不但影响作业进度,还会影响后期厌氧发酵。


处理厂工程师田宏毅告诉记者,前端的垃圾分类没进行到位,厨余垃圾进来以后,就很难进行厌氧发酵或者其他工艺探索的过程,而且产出的气就减少了。


湿垃圾不湿,干垃圾也不干。在黎明资源干垃圾处理厂有一座巨大的室内垃圾山。按照设计,每天运进来的2500吨垃圾应该是实打实的干料,但实际情况却是其中还含有大约20%的水分。而即便是干料,还常常混着又大又硬的建筑垃圾,这些都拖累了后续处置的效率。



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运行部副经理华恩茂告诉记者,干垃圾的归宿是焚烧炉。在那里,它们燃烧能够发电,焚烧减量后也便于填埋。然而像这样不合格的干垃圾,有的根本烧不起来,就会影响焚烧发电的效率。另一方面,因为工业和建筑垃圾里含有许多塑料、橡胶,焚烧会产生污染气体,厂方还得另外增设环节来中和它们,以免对环境造成影响。而那些烧不完的垃圾残渣,其中含有的重金属还会在填埋的过程中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大家一方面毫无顾忌地抛掷垃圾,导致上海垃圾产生总量在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又对垃圾源头分类又不积极,进而拖累垃圾末端处置效率。要避免垃圾围城,就只能靠新建或扩建垃圾处理厂来弥补。但到了选址环评环节又常常会遭到大伙反对,因为没有人愿意垃圾厂就建在家附近。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如果能让市民了解城市在垃圾处置方面究竟花了多少成本,哪些是通过分类能够节省的,这样大家可能更有积极性,参与垃圾的分类处置。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何品晶表示,推进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工作,还需要对新兴行业制定规范标准。在推出一种商业模式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去评价它的环境影响,有没有可能从源头,从模式本身设计的时候,就考虑避免废物的产生。比如怎么减少快递外卖行业对包装材料的使用,就很值得思考。



要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唯一出路就是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做好资源化利用,少产生垃圾,并自觉分类。最终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末端处置提效。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应冠文 摄像:孙佳逊 刘其伟 陈斌 编辑:傅群)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