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

视频 | 全球化中如何与西方打交道?邓小平说了这四个字

这就是中国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11-17 09:51

接轨这个词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不陌生的,当我们说到经济发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个词,但当今天我们再来说这个词的时候,它理应拥有更加丰富的含义。在11月16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主讲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以及研究员郑若麟先生共同就“接轨与不接轨”展开了主题演讲。

“与国际接轨”这个概念本来是有特定含义的,也就是我们通过谈判加入世贸组织,形成义务与权利的平衡。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但不久我们就看到“与国际接轨”的概念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有段时间好像所有的部门、所有的行业、所有的单位都在讲“与国际接轨”,从外贸领域转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张教授不否认这样做也使我们学到了不少别人的好东西,但确实也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比方说,有人认为中国必须在所有方面与西方接轨,甚至公开否定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主张“政治上融入世界主流文明”、“与世界主流政治制度接轨”。这使张教授想起了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清醒的认识。1988年5月,一位发展中国家的元首到北京来,希望邓小平谈谈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邓小平说,“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他还补充说,“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是这样”。这位总统接着问邓小平,在全球化过程中应该如何与西方打交道,邓小平回答是四个字:“趋利避害”。



回头看中国参与全球化,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这个诀窍就在于“趋利避害”这四个字。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指有些地方要接轨,有些地方不要接轨。回望过去30来年,西方主要国家推动的全球化本质上是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经济的,又是政治的,包含了所谓的“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民主化”等等。换言之,西方推动的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又是政治全球化。中国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给人民带来福祉;处理得不好,带来灾难,甚至中断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



所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采取了趋利避害,有所接轨、有所不接轨的战略,这体现在我们对全球化的态度。我们接受并加入了经济全球化,但不加入政治全球化。我们绝不放弃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还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驾驭西方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最终超越资本主义,结果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脱颖而出,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相比之下,许多国家拥抱了全球化,却经历了一场接一场的危机,往往不是他们“利用”了外资,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都被外国资本控制,甚至老百姓财富被华尔街金融大鳄洗劫一空,甚至国家陷入分裂和战乱。

现在看来,西方国家本身由于它自己政治制度的原因,他们的跨国公司从全球化中获益巨大,但他们自己国家的分配制度极度不公,造成了自己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剧增、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和像特朗普这样的民粹主义领导人上台。



在互联网革命方面,我们也采取了趋利避害,有所接轨、有所不接轨的方针,和民本主义的导向。这样做一方面使我们成功阻止了西方把“颜色革命”通过互联网把这个祸水蔓延到中国的企图,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有效的中外交流与合作,最终使互联网在中国大地上获得了勃勃生机,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进步,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实现了“一部手机、全部搞定”的国家,走到了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最前沿。

(素材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