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视频 | 视频|一段被上海人遗忘了38年的历史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健慧

2017-12-14 11:49

一段被上海人遗忘了38年的历史,被一场展览重启。


当今天的当代艺术出没于创意园区、精美的展馆、标新立异的建筑群中,当北京、成都、广州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重镇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早在38年前的1979年,在上海的少年宫里,当代艺术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原本闭馆的展览不得不延长展期。


上海明圆美术馆将这段几乎被人遗忘了38年的历史重新找了回来。一场名为《前卫·上海——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979-2010):第一单元 重启现代主义(1979-1985)》正在举行。这注定不是一场需要等待排队鱼贯而入的网红展,但它却开启了上海艺术界尘封多年的记忆——哦,原来上海的艺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如此前卫,时至今日看来依然当代。


“觉得我和年轻时候长得还像吗?” 一位老人看记者正在端详一张老照片,指着那张照片颇有些自嘲地笑着、慢悠悠地问道。站在面前的这位老人正是照片中的画家钱培琛。1979年,钱培琛参加了 在上海黄浦区少年宫举办的“十二人画展”,当时在展览现场与自己的作品《不夜城》合影,留下了这张照片。 事后记者才知道,这位温文尔雅的老人几年前因为一桩震惊世界的假画案曾一夜曝光,“扬名天下”。在这桩假画案中,钱培琛所画的63幅仿美国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在FBI的追查下曝光。这些作品被当作大师真迹,以约合4.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买家不乏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所幸这位年逾七旬的画家表示并未涉及假画销售,他被告知临摹不以真迹名义和价格出售,就不会触犯美国法律。


现场作品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38年前参加的“十二人画展”又是怎样的举足轻重呢?它是文革后第一个民间性质的现代艺术展。了解美术史的人可能会知道北京的“星星美展”,而“十二人画展”比它还要早8个月。《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策展人朱其认为, 在整体的艺术水准上,“十二人画展”要高于“星星美展”。而这十二个人,除了钱培琛外,还包括陈巨源、沈天万、 徐思基、罗步臻、王健尔、黄阿忠、孔柏基等。如今, 在沪上的各大画廊和艺术博览会现场还能经常见到陈巨源、王健尔、黄阿忠和孔柏基的作品。


“十二人画展” 受到了当时《美术》杂志编辑栗宪庭以及北京市美协主席刘迅的关注,展览及一部分作品不仅发表于1979年5月号的《美术》杂志,还受到湖北美协负责人周韶华的邀请,于3月份在武汉中山公园展厅展出半个月。


当年艺术家的学习笔记


“优秀的艺术家、作品在过去三十年都被遗忘了,其实不仅被上海以外的地区遗忘了,包括上海人自己对这段历史也不是很清楚,不光是上海社会不清楚,上海艺术界自己有些也不是很清楚。”朱其说:“比如十二人画展,当时1979年的美术杂志,其实只介绍了9件作品,而当时每人10件 一共有100多件,这次展出的不要说很多市民没有见过,我们当代艺术界内部很多人也没见过,等于说38年从来没有展过。” “十二人画展”的艺术成就在朱其看来,在于将源自1920年代刘海粟等城市印象派的色彩推进到了一个成熟阶段,有关城市印象派与现代色彩的表现力,迄今仍位于一种后无来者的高质的感性水准。


展览还以作品和图片文献的形式呈现了一场中国当代艺术史“最短命”的展览——1983年9月初在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八三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参加者是李山、张健君、查国钧、戴恒扬、俞晓夫、冷宏、高进、王邦雄、周加华、方昉等人,后称“复旦十人展”。开幕当天,老一代油画家颜文樑、著名演员黄宗英、动画导演阿达等出席。即便有如此强大阵容的站台助阵,这场展览当年依然遭到了点名批判,仅仅存在了一天半的时间。而当年参加这一展览的艺术家中,相比“十二人画展”可能被记住的艺术家、活跃于艺术舞台的艺术家更多些。


文献资料


朱其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过从林风眠、吴大羽、庞薰琹的民国现代主义、六七十年代的“地下抽象”,上海的抽象艺术于1979-1985年终于结出硕果,重启了改革后的现代主义,并诞生出一种独具风格的东方主义的抽象艺术。“1980年前后上海的抽象艺术,主要以三大群体为代表:上海戏剧学院、工艺美校、草草社。”朱其说:“上戏抽象群体主要包括李山、张健君、陈箴、查国钧、高进、戴恒扬、周长江等人。其源头可追溯至文革后期吴大羽的弟子闵希文。闵希文及上戏图书馆成为上海七十年代末抽象最早的孕育之地。”其中,于1980年创办了草草社的艺术家仇德树走上了独树一帜的变革, 使用印章、石拓、宣纸粘贴及挑破等反绘画的方式, 最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形成“裂变”观念的抽象主义的绘画实验。


现场作品


在这次展览中,绝大部分作品和文献资料都是由画家本人提供。三十多年过去了,艺术家本人似乎也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在公众场合过多提及他们参加的、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展览和他们创作的作品。“可能因为上海人比较低调吧,老一辈上海人都不太愿意张扬自己,也有可能和上海的文化有关系,”朱其表示:“另外几十年的艺术史北方学者写得比较多,他们可能对上海不太了解,这个不太了解也不能怪他们,我们自己的文献也没有系统呈现,但今天一看,很多人都觉得非常震撼 。”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健慧 实习编辑:蔡悦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