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视频 | 央视评教育部查处多起违规竞赛:家长别被割韭菜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2-11-10 09:09:31

近期,教育部指导地方接连查处了多起违规竞赛,包括“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希望数学”“JEA China”等。除这些违规竞赛外,教育部还表示,所谓的数学花园探秘、华数之星、五羊杯、走美杯、美国大联盟、卓越360统测、全英赛、世奥赛等均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均属违规竞赛。


2018年以来,教育部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连续四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只要与竞赛清单对照,家长就可以知道某一竞赛是否纳入正规范围,但违规竞赛仍然屡禁不止、“野蛮生长”,还有家长对违规竞赛趋之若鹜,这值得深思。


原因之一,是少数学校还存在将招生与竞赛挂钩的现象,导致家长在追捧正规竞赛的同时,认为违规竞赛也可以帮助孩子获得升学竞争优势。


教育部要求各地义务教育学校从2020年起实行公办与民办同步招生,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都不得进行面谈、测试,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学校进行电脑摇号录取。这是斩断竞赛与招生利益链的重要措施。但在现实中,还有少数学校违规招生。要彻底斩断利益链,就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严格依法治教,叫停并问责学校存在的违规行为。


原因之二,有少数家长希望通过竞赛来“打造”孩子的特长,并展示育儿成就,受这种心理支配,让他们容易成为被违规竞赛、“山寨竞赛”收割的“韭菜”。


从竞赛组织、内容与形式看,当前面向中小学生的违规竞赛主要有两类。一类违规竞赛没有纳入教育部公布的清单,但有活动赛程。这类比赛主要靠收取报名费,以及与竞赛挂钩的培训费牟利,通常通过培训机构组织报名。培训机构向家长宣讲这一竞赛的社会认可度,诱导家长给孩子报名参赛。


有些家长认为,即便不是正规竞赛,如果能增强孩子自信心,检验孩子学习效果,也是值得的。实际上,盲目让孩子参赛,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反而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这也是我国为何要大幅减少竞赛项目的原因。要认识到,孩子陷入“竞赛攀比”,并不利于促进其个性与兴趣、特长培养,还可能得不偿失。


还有一类违规竞赛,甚至没有正规比赛过程,只要报名交钱,人人均可获奖。“伪竞赛”的获奖证书、奖杯,被少数家长当作“炫娃”道具,这是攀比和虚荣心理在作祟。花钱买奖,这对孩子是十分错误的引导与示范,会让孩子错误评价自己,不仅没有帮到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


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竞赛活动,斩断竞赛与招生、培训的利益链,及时查处违规竞赛。学校要加强宣传,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培养特长与竞赛的关系,不盲目追逐竞赛,不应有攀比心理。客观评价孩子的个性、特长与实力,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规划适合他们的成长道路,共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